後記 思想解放與明代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1 / 1)

最後想談一個衍生話題。人們往往會將陽明心學的傳播與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掛鉤,將前者帶來的思想解放視為後者的一個意識形態基礎。但是,這個問題本身或許並不成立。

明朝如果未遭蠻族的終結,會不會自然發展出資本主義?

這是一個數十年來耳熟能詳的老問題。問題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明朝確乎出現了西方資本主義初期所具有的一些特質,譬如大規模的雇傭生產、市民階級興起、市民意識提升以及商品經濟大行其道等等,所有這些特質被籠統地稱為資本主義萌芽。萌芽當然可以成長為參天大樹,倘若沒有蠻族入侵的話。

今天人們可以因此獲得一個寄托歸屬感的目標(明朝),以及一個發泄負麵情緒的靶子(清朝)。既然如此關乎心態,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自然經久不衰,隻不過表麵現象相似並不意味著本質相似,因此也不意味著發展趨勢上相似。

資本主義誕生於與中華文明絕不相同的土壤,那一片土壤的關鍵詞是分立與製衡。

那裏的政權與教權並駕齊驅,此消彼長。政權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封建製:普天之下,絕大部分土地皆非王土;率土之濱,絕大多數臣民皆非王臣。城市可以自治,有著悍然拒絕國王和教皇幹涉的氣魄,其內部則往往以共和體製實現著製衡與共享的精義。在這樣的土壤裏,所謂“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並不算得一句如何非凡的話,因為國王確乎沒有集權者的權力,但這句話若在中國傳統下換作“風能進,雨能進,皇帝不能進”,甚或“風能進,雨能進,地方官不能進”,非但是十足的驚世駭俗,更是徹底的大逆不道。

明朝皇帝怠政確實導致自發秩序呈現出一定程度上欣欣向榮的模樣,但誰能保證皇帝會一直怠政下去並將怠政的基因代代相傳以至永久呢?而就在皇帝怠政的年景裏,集權的格局其實並未鬆動過。大一統的傳統下不可能誕生資本主義,正如沸水裏不能養魚一樣。

明朝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歸根結底不過是出現了一些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相似的表象,既與資本主義無涉,更不是什麼萌芽。我們看到蟬蛻皮,誰能據此斷言它將成長為一條蛇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