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拔群的故事(1 / 3)

韋拔群

韋拔群,廣西東蘭人。壯族。1894年出生。早年就讀於廣西政法學堂,後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入黔軍。受五四運動影響,於1921年回家鄉從事農民運動。1925年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在右江地區堅持武裝鬥爭。1929年12月參加領導百色起義,創立右江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紅七軍第二十一師師長等職。1930年10月紅七軍離開右江根據地後,同陳洪濤等重建紅二十一師,繼續堅持遊擊戰爭。1931年7月,第二十一師改建右江獨立師,任師長。1931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2年10月19日在東蘭縣被叛徒暗害。

右江革命的先驅

在祖國南方的桂西大地上,流淌著美麗的右江。千百年來,她像一位偉大的母親,用她那寬廣的胸懷、那不竭的乳汁,哺育了千千萬萬壯族人民。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右江革命的先驅者、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創建人韋拔群這樣的一大批中華好兒女。

韋拔群,1894年2月6日出生於廣西東蘭縣武篆區東裏屯的一戶壯族農家。

韋拔群的童年時代,正處在中國辛亥革命的前夜。由於外國帝國主義的入侵和清王朝的腐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地處邊疆的廣西,到了清朝末年,已是盜賊蜂起,餓殍遍野,景象悲慘。

韋拔群的家鄉東蘭,地處廣西西部山區。這裏交通閉塞,人煙稀少,土地貧瘠,兵匪豪強橫行鄉裏,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當時在老百姓中流傳著一句歌謠:“自古未聞糞有稅,如今隻有屁無捐。”居住在東蘭山區的壯、漢、瑤各族人民遭受著難以言狀的壓迫和剝削。

韋拔群的家境雖然比較富裕,但由於他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親眼目睹了鄉親們悲慘的生活情景,他痛恨那個不平的世道。

一天,年幼的韋拔群隨大人一起到武篆去趕圩,看見眾人圍聚在一起,他好奇地鑽進人群,隻見一個老人在賣唱。老人粗糙的手指撥動著三弦,唱起了淒涼悲哀的小調:

山連山來坡連坡,

人間不平虎狼多,

窮人血淚化風雨,

長年流滿紅水河……

夕陽給群山灑下一片血紅的色彩,趕圩的人們已漸漸散去。韋拔群滿臉淚痕,久久地看著賣唱老人那幹瘦的身軀在風中顫抖,他再也忍不住了,連忙掏出身上所有的錢,送給了賣唱的老人。老人十分感激地說:“孩子,你的心腸真好!我給你唱一段吧!”說著,老人撥動三弦,唱了起來:

幾時雲霧能吹散?

迎來晴天日不落……

這小調字字血、聲聲淚,字字句句都猛烈地敲擊著韋拔群的心。他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解救苦難的老百姓跳出苦海,重見天日。

1912年,十八歲的韋拔群考入了宜山縣的慶遠中學。那是桂西地區的一所官辦中學,這裏學生多是富家子弟,學校空氣十分陳腐,對學生的思想控製很嚴。在這裏,使韋拔群感到壓抑和不滿,沒過多長時間,他因抗拒捐資給校長祝壽而被學校開除。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了滿清王朝的封建統治,這給迷茫中的韋拔群帶來了希望。為了探求新的生活,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他毅然離開家鄉,來到省會桂林,考入了廣西政法學堂,但這裏同樣也蔓延著迂腐沉悶的空氣,使得他難以忍受,又一次與學校決裂。

1915年12月,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演出了一幕複辟帝製的醜劇,引發了一場討袁護國戰爭。滇軍將領蔡鍔,在雲南、貴州組織招募討袁護國軍。1916年年初,韋拔群變賣了家產,從家鄉招募了一百多名鄉友,購買了部分武器,領著大夥兒跋山涉水,到貴州投奔了蔡鍔的護國軍,編入黔軍熊克誠旅,被委任為新兵連副。他率部投入了討袁護法戰爭,參加了攻打鬆坎、奪取綦江的戰鬥。就在他們向重慶進軍的途中,竊國大盜袁世凱暴病而亡,討袁戰爭宣告結束。隨後,韋拔群進入貴州講武堂學習深造。

這時,蘇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震驚了整個世界,也震撼了韋拔群和一批愛國青年軍官的心,使他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他為此而呐喊:“中國也應該搞這樣的革命!”

韋拔群從講武堂結業後,被分到黔軍駐重慶某軍軍部擔任參謀。不久,五四運動爆發,革命的浪潮滌蕩著中華大地,撞擊了韋拔群的心弦,他和一些進步青年軍官一起如饑似渴地讀著《新青年》等進步書刊,學習革命的理論,探索著救國救民的道路,勇敢地宣傳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思想。韋拔群以“憤不平”為筆名,公開發表文章,主張“改革社會”、“改革軍製”,無情地鞭撻著黑暗的社會和反動的軍隊。韋拔群的進步思想和行為在軍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不久被軍部查究,他毅然棄職出走了。

1920年9月,韋拔群離開黔軍以後,沿長江而下,到上海尋訪孫中山。不巧孫中山剛率國民黨本部離開上海遷到廣州。他隨即到了廣州。當時,以馬君武為首的一批廣西籍國民黨人,正在廣州進行推翻桂係軍閥陸榮廷反動統治的革命活動。他們在孫中山、廖仲愷等人的支持下,組成了“改造廣西同誌會”。韋拔群一到廣州,就加入了這個組織,並擔任了政治組副組長。

1921年1月,孫中山出兵討伐陸榮廷,陸榮廷兵敗出逃越南。孫中山任命馬君武為廣西省省長。8月,韋拔群隨馬君武離開廣州回到了廣西南寧,先後被任命為南丹、東蘭縣長。當時,廣西老桂係軍閥雖然垮台,但大權旁落廣東軍閥陳炯明之手。陳炯明妄圖獨霸兩廣,與孫中山分庭抗禮,致使廣西仍處在一片混亂之中。韋拔群痛感國事日非,決意返回故鄉東蘭。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美好的夜景勾起了韋拔群思鄉之情。他惦念著家鄉受苦受難的同胞,決心拯救勞苦大眾於水深火熱之中。韋拔群謝絕了馬君武的挽留和提攜,披著月光,踏上了返回東蘭的歸途。幾年的遊曆和軍旅生涯,使韋拔群眼界大開,特別是辛亥革命的大潮,十月革命的炮聲,五四運動的呐喊,護法戰爭的硝煙,使韋拔群這位壯家子弟深受震撼和熏陶,迅速成長為壯族人民的一位革命先驅。1921年9月,韋拔群曆盡艱辛,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東蘭大地,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革命生涯。

東蘭勝利的曙光

一天清晨,地平線上的山岡、村莊蒼灰色的輪廓隱隱在望。韋拔群滿懷喜悅,踏上故鄉的土地,回到了闊別五年的家園。

韋拔群一回到東蘭,就去聯絡黃大權、牙蘇民、黃榜巍、陳伯民等十多名誌同道合的朋友,向他們講述了外出五年來的見聞和感受,以及組織民眾、奮起革命的想法,得到朋友們的讚同和支持。他和一批有誌之士結成了秘密革命同盟,組織了“改造東蘭同誌會”,喊出了反對封建軍閥,反對貪官汙吏,反對土豪劣紳的口號。從此,開始大造革命輿論,號召民眾起來革命,救家鄉,救廣西,救中國。

農曆“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頭一天晚上,月明風清,月色溶溶灑落樹林、山崗。在東裏屯村附近的北市岩周圍,人影移動,步履輕盈,韋拔群在這裏秘密召集“同誌會”成員開會,決定將“改造東蘭同誌會”改為逐步公開的“東蘭公民會”(後改為“農民協會”)。韋拔群起草了《敬告同胞》的文告,號召工農兵學商各界同胞團結起來,實行國民革命,組織武裝,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土豪劣紳。

就在這一年九月九重陽節這一天,韋拔群借重陽登高之機,召集東蘭、鳳山、百色等縣的革命青年一百多人到本村後麵的銀海洲上舉行盟誓大會,宣布成立“公民會”。一個瑤族青年舉起腰刀,把一隻公雞的頭剁掉,雞血一滴一滴滴進一大碗酒裏,緩緩散開。韋拔群端起雞血酒,登上一塊巨石,對大家說道:“弟兄們,現在我們結成革命團體,有槍的舉槍,有刀的拿刀,為了改造當今這個黑暗的社會,同心革命,死也不散……”隨即,到會的人員,舉刀飲酒,齊聲盟誓:“同心革命,死也不散……”接著“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響徹整個銀海洲。從此,這一帶就成了廣西農民運動的發源地,韋拔群作為廣西農民運動的領袖之一,出現於革命鬥爭的舞台。

1923年年初,韋拔群和戰友們分頭到東蘭各地發動群眾,組織以窮苦農民為主體的“公民會”。韋拔群到西山區的弄風洞,召集當地壯、瑤族群眾開會,向到會的一千多人做了演講,號召大家組織起來,拿起武器,進行暴動。聽了韋拔群的演講之後,到會人員一齊宣誓加入公民會。第二天,各族同胞拿出一百多支火槍和許多大刀、長矛,組成了農民自衛隊。到夏天,韋拔群又創建了東蘭農民自衛團,他擔任總指揮。從此開始組織農民暴動,打破了反動派的酣夢。

農民自衛團成立後,把鬥爭鋒芒首先指向了東蘭最大的土豪劣紳、六區團總韋龍甫。這個家夥原是東蘭縣衙的一名差吏,他上交軍閥,下結惡霸,無惡不作,成了橫行鄉裏的一個惡棍。

1923年6月的一天,韋拔群率領一百多名農軍戰士去縣城,並挑選四十多名精壯漢子組成衝鋒隊,身藏武器,到韋龍甫的住宅附近埋伏,其餘人在城外接應。當晚,衝鋒隊直衝韋宅,由於韋龍甫的小老婆趁眾不備,從後門溜出,向駐軍求救,駐軍包圍了韋宅,救出了韋龍甫,使這次鬥爭失利。

隨後,韋拔群立即召集黃大權、陳伯民等人開會,總結了經驗教訓,決定立即返回各地,集合農軍,聯合攻打東蘭城。

7月2日淩晨2點左右,全縣四路農軍三百多人扛著火槍、單響,舉著大刀、長矛,按照預定計劃趕到東蘭縣城附近。當夜,天上陰雲密布,周圍一片漆黑,農軍埋伏在縣城四周。天剛破曉,韋拔群高舉短槍,朝天“啪”的一槍,各路農軍同時發起了攻擊,激烈的槍聲劃破了黎明的寂靜。頓時,縣城四周刀光劍影,槍聲大作,殺聲震天。從睡夢中驚醒的偽警察和民團團丁,慌忙占領三個碉堡進行抗擊。韋拔群指揮農軍戰士勇猛衝擊。在將要攻破敵人城防時,滂沱大雨從天而降,火槍的火藥經雨淋而失效,加之城南九曲河的河水暴漲,農軍進攻受阻。韋拔群冒著大雨怒視雨霧中的山城,牙齒咬得咯咯直響。南路農軍指揮黃榜巍帶著一隊戰士奔跑過來,大聲喊道:“拔哥!有幾個戰士被打死,大夥要衝進城去報仇,你快下命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