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盧溝橋畔槍聲響 驚醒深閨夢中人 1(1 / 3)

南京官員正麵親眼目睹,外國記者連續報道,戴笠偷偷摸摸了解,通過這些途徑,在蔣介石麵前為延安攤開了一幅朝氣蓬勃的圖畫——延安抗日情緒高漲!軍民合作無間,西北各省都受到影響,國內各地以及海外華僑青年,像膜拜聖地似的向延安出發,他們要求在中共的土地上受到抗日救國的洗禮!一九三七年五、六月間中共中央通過與國民黨合作應該采取的新政策和步驟,會議室中列寧、馬克思、斯大林、毛澤東、朱德及其他紅軍將領肖像,與孫中山、蔣介石的肖像並列懸掛著。延安為了團結抗日,的確向南京政府做了有限度的退讓。由於退讓結果,延安財政方麵收入大減,蔣介石第一次撥付延安的軍餉五十萬元已經收到,紅軍用國民黨的紙幣收回蘇區貨幣,買進他們合作社中出售的東西,貨物甚為充足。還有許多錢用來購買急需的物資,這一筆錢沒有一文是用來發薪水的。延安的財政委員仍是五塊錢一個月的生活費。

夏季來臨,驕陽似火,蔣介石在廬山的官邸裏避署,心想這個時候延安軍民一定在烈日下工作。這些文件描繪了延安方麵的艱苦與抗戰的準備,萬一真同日本打將起來,中共的一舉一動勢必受到老百姓的擁護,那豈不是動搖了蔣介石在全國民眾中的威望?蔣介石同一切反共專家研究這個問題,胸有成竹。首先,蔣介石派自己乘坐的飛機到延安,迎接西安事變中的中共首席代表周恩來上牯嶺來,多住幾天,看周恩來有些什麼表示;其次,萬一局勢惡化,蔣介石決定重用紅軍,蔣介石深信日軍是強大無敵的,紅軍勢必在東洋大炮下被消滅幹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從而實現借異族勢力鏟除國內政治糾紛的企圖。

蔣介石漫步廬山,扶杖賞月,聽廬山訓練團德國軍官法肯豪森誇讚希特勒的戰績,而恭維蔣介石為中國的希特勒。法肯豪森說:“隻要毛澤東派周恩來到這裏來,共產黨就不敢同我們交鋒了。當然,我們不會允許周恩來了解我們的具體訓練內容,隻是參觀一番,略有警示,紅軍代表帶著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象回到延安,蔣委員長的部隊是不可戰勝的。拿胡宗南將軍的裝備來說,一個連有兩百人,一個師幾近三萬,武器彈藥服裝補給都是第一流的!”蔣介石說:“你認為紅軍應該算第幾流?”法肯豪森說:“紅軍沒有近代化的輜重裝備,簡直不入流;可是拿幾次圍剿的結果來看,紅軍有獨特的戰略戰術,不容小覷。希特勒元首從來瞧不起蘇聯紅軍,進兵莫斯科的日期尚未確定。東京方麵公開主張迅速侵入黑龍江以南的蘇聯沿海各省,並奪取海參崴,因為蘇聯的白呂丘元帥已經建立了一支龐大的遠東軍,足以對付日軍進攻,東京不敢過份冒險了。”蔣介石說:“白呂丘元帥是誰?這個消息我還沒聽到,我隻知道日本處心積慮想打擊蘇聯,而華盛頓方麵也希望日本這樣做。”法肯豪森說:“白呂丘元帥就是加倫將軍。當委員長在黃埔軍校做校長的時候,加倫將軍還做過你的軍事顧問。”蔣介石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說:“你知道現在我們中國的武力嗎?”法肯豪森扳指頭如數家珍:“常備軍一百七十萬人,海軍艦艇一共五萬一千兩百八十八噸,空軍第一線飛機兩百架。不過據美國人陳納德的估計,飛機隻有九十一架,部分飛機可以修理,這些機械裝備雖然是第一流的武力,但在數量上差得很多。不能對日宣戰。”

蔣介石陷入深深思索裏。周恩來到達廬山,下飛機坐轎子從蓮花洞上得牯嶺,蔣介石用對“救命恩人”的排場歡迎周恩來。席終人散,兩人密談,周恩來說:“委員長當然知道目前中國人唯一的要求是抵抗日寇,收複失地,委員長西安蒙難的原因在此,而委員長能夠安全返回南京的原因也在此;人們不願意看見因為委員長被害而引起強敵入侵。恕我直言,委員長的及時脫險並非基於個人的理由,而是基於國家民族的安危存亡。”蔣介石甚為掃興,因為在《西安半月記》中,蔣介石是以一個類似“神祗”的姿態出現的。蔣介石說:“這次西安事變,我身體上雖然吃了虧,但從另外一方麵說,我也得到不少東西,尤其是同你們幾位見麵會晤。”周恩來說:“委員長太客氣了。我看見您已經恢複健康,真是非常高興。不過,大家在延安很忙,我不會在這裏耽擱太久。”蔣介石說:“我已經通知南京各院部負責人集中廬山,大家談談。有些人已經到達,其餘的最遲明天也可以來了。”

“那好極了。”周恩來忽然聽到軍號吹著緊急集合號,皮鞋聲暴雨似的在四周響著,奔赴操場,便轉移話題,“委員長的訓練工作進行得非常積極。”

蔣介石說:“我還辦了一個大學教授講習會,讓他們到這裏來交換交換對時局的意見。你們對時局怎麼看法?日本會在今年動手嗎?”

周恩來喝了口茶,用沉著有力的語調說道:“昨天,我們曾經交換過意見,一致認為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是侵略勢力氣焰空前高漲的時期。從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東北開始,資本主義世界不但為經濟危機所統治,同時也為政治危機所困擾;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分割殖民地而引起尖銳的鬥爭,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相對穩定的局麵破壞無遺。希特勒在德國登台;一九三四年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一九三五年納粹德國收回薩爾,發表重整軍備的宣言,一九三六年,德國又進兵萊茵區,並在十一月二十五日簽訂了所謂德日防共協定。東西侵略勢力的同流合汙,使世界格局趨於複雜深刻。”

蔣介石頻頻點頭,表示他也了解這些事實的意義。

周恩來淡淡一笑:“有人仍然幻想用‘綏靖政策’可以把侵略勢力引向反蘇戰爭的道路,不斷退讓。侵略者於是利用英美集團這種心理,在口頭上盡量標榜反蘇反共的口號,而實際上呢?誰也看得清楚,侵略者正是在向英法這些國家開刀!”

“我覺得今年以內日本不至於發動戰爭。”

“我的觀點恰恰不同。日本目前正充分把握了這種有利的時機,一麵喊著反蘇反共的調子,一麵向我國步步進逼。如何獨占中國,已經成為東京最積極的行動了,箭在弦上,戰爭一觸即發。”

“最近日本方麵看見我在西安事變中沒有出事,相反全國更團結,於是他們怕了。日本政府對我發生懼怕心理後,可能有兩種發展結果:一個是提早進攻時間;一個是按兵不動!他們派考察團來到中國加以試探。至於東京對三中全會的批評,我看不過是一種心理攻勢。”

“日本人民希望同中國人民親善,這是肯定的,但蠻橫的日本政府說要同我國親善,那就是貓哭老鼠假慈悲了。西安事變正是中國時局變化的契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口號獲得了各階層的支持;如何製止日本侵略,已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委員長當然很清楚大勢所趨,所以委員長在西安時接受了我們的意見,停止內戰,奮起抗日,而委員長也願意出來領導抗戰!”周恩來指指窗外的山巒,加重語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在日本‘親善合作’的假麵具後麵便是刺刀,我們估計日本更大規模的對華侵略,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