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1877年12月3日生於浙江海寧市鹽官鎮雙仁巷,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開封,《宋史》中便記載了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的事跡。王圭、王光祖、王稟、王荀四世均有赫赫戰功,靖康元年(1126),王稟於太原抵抗金兵,守城禦敵而殉國,王稟之孫王沆隨宋高宗南渡,襲安化王爵,賜第鹽官,從此王氏一族就在此定居了。到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孫。王國維對自己的家世也深感自豪,撰有《補家譜忠壯公傳》。
王國維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主要是在海寧故鄉度過的。王國維4歲時,母親去世,他和姐姐蘊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顧,而他的教育則主要受父親王乃譽的影響。王乃譽博學多才,對書畫、篆刻、詩古文辭都很有興趣,治學精進不窮。生活在這樣一個富有文化氛圍的家庭裏,王國維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1883年,7歲的王國維,先後入鄰塾受潘紫貴及陳壽田先生教誨,並在父親王乃譽的指導下博覽群書,對傳統文化涉獵廣泛,並初步接觸到近代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維新思想。
1894年甲午戰爭以後,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學傳入中國,新的文化和思想,令年輕的王國維產生了追求新學的強烈願望。雖然因為家貧而不能以資供其外出遊學,但他仍關心時事,研讀外洋政書和《盛世危言》《時務報》《格致彙編》等宣傳新思想的出版物,到了1897年,他在同邑陳枚肅家任塾師時,並不滿足於在家鄉為人作家庭教師,由其父為之請人推薦留洋學堂,此時的王國維開始向往出國留學。
1898年,22歲的王國維到上海求學,接觸到了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1900年12月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從1898年至1906年,王國維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哲學,他將康德、叔本華、尼采等哲學思想,結合我國傳統的先秦諸子及宋代理學一起研究。他把這一時期稱為,“兼通世界之學術”之“獨學”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政府倒台,王國維攜全家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僑居四年有餘。在此期間,他與日本學者廣泛交流,學力更加精進。這一時期,他的生活頗為安定,學術方麵也頗有成就,他自述此間的“生活最為簡單,而學問則變化滋甚。成書之多,為一生冠”。
1923年春,王國維經多羅特氏·升允舉薦,到北京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依照清朝慣例,能夠在南書房工作的應是進士、翰林以上且學問淵博的著名人士。王國維當時雖在學界頗有名望,但隻是布衣出身。在南書房工作期間,王國維有幸窺得大內所藏,曾檢理景陽宮藏書。次年冬,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末代皇帝的遭遇被王國維視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被家人阻止而未果。
1925年,胡適等人邀請王國維擔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王國維推辭了院長的職位,僅任教職,講授《古史新證》及《說文》《尚書》等課程,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清華五大導師。王國維以自己精深的學識、篤實的學風、科學的治學方法和樸素的生活影響了清華學人,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學、曆史學、考古學方麵的專家學者。然而在他學術生命的頂峰,卻選擇離開人世。
1927年6月2日,國民革命軍北上,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自沉於頤和園魚藻軒昆明湖,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
王國維治學治一門,通一門,且能以自己的真知灼見,做出超越前人和時代的貢獻,他先後在哲學、文學、戲曲史、甲骨古文、古器物、商周史、漢晉木簡、漢魏碑刻、漢唐史、敦煌文獻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圖書管理學、版本目錄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王國維學術思想和成就在國內外學術界都有巨大影響,享有國際盛譽,“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以通人之資,成專家之業的思想家、大學者”。盡管他離開我們已經許久,但他的智慧與精神卻是永不褪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