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浮影
艾草三月吐絲露,影單成空,獨悲愁;繽花穀雨傷離神,癡癡尋望,空見無影水橋頭;纖衣弄影,醉我把酒當歌,不似無名落凡間
紅顏知己恍若夢,誆誰為情生,把劍長笑亦是一場空;塵緣難了,一寸情絲愁白頭,咫尺間,望穿幾個秋?千年等候,一世紅塵浮影夢,隻為痛
夏日的太陽火熱無比,看上去像村中劉老家青色花崗岩製成的磨盤,去給人一種沉壓壓的感覺。
如火一般的烈日將紅色的光芒射向大地,從遠處望去,盡是一片朦朧的景象,似霧裏看花,這倒不是水汽在作怪。
這東偶齊魯之地的氣候即便是夏天,雨水一般也不會很多,尤其是今年,老天爺吝嗇到了家門口,整個夏天一滴雨水都沒降下來。
四處都是龜裂的大地和幹涸的河床,偶有幾處水池,也都是渾濁不堪的泥丸之地。
空氣扭曲,景物朦朧,即便是百丈的距離也難瞧得清楚半分人影兒,端的是酷熱難耐。
天作難,人自遭孽,不知是否是沂水河的那條老龍王犯了什麼神經。這周圍小河裏,還有田野間,隻有扭曲的水汽蒸騰到空中,但卻不見得半朵雲兒形成。
即便是偶有幾朵米粒兒大小的白雲,也是隨著那酷熱的夏風忽悠忽悠的四散而去,不知道是去何處作樂還是跟著哪位不知名的神仙一起化三清去了。
沒有雨水,這田野裏的莊稼自是難以有個好收成了,尤其這臨近麥穗兒成熟的五月份,沒有足夠的雨水,麥殼全都是幹癟的。
村子裏的老人自是以為哪個不知好歹的壞小子惹得沂水河老龍王生氣了,整日裏在家裏擺些豬啊羊啊的貢品,沒日沒夜的祈禱。
村中的壯年人雖然也怕那天怒,但是卻沒老人那般的虔誠,而且迫於生計等問題,他們更多的考慮的是今年的租稅問題,天降旱災,今年這莊稼有沒有收成尚且是個未知數。
據說那縣老太爺已經向朝廷上了奏折,希望皇恩浩蕩,看這天災的份兒,今年少些佃租,當然,能夠免那是最好的,隻是這等好事卻是很難實現的。
莒州縣城的大小居民也沒指望那遠在天邊的皇帝老兒能夠真的體恤民情,將今年這雜七雜八的稅兒全免掉,但若是朝廷對下麵的大旱一點都不上心的話,估計今年餓死的人又不在少數了。
那縣老太爺雖然為官也算清廉,但攤上天災這等倒黴事兒卻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上奏朝廷的折子已經有半個多月了,如今卻沒有半點信兒,這位官兒不算大的七品芝麻清官已是急的團團轉了。
縣老太爺今年四旬有餘,是個怕事的主兒。
在他看來,天災算不得有多麼難以處理,這餓死人的事年年都有,即便是收成好的年份也不稀奇。
怕的便是那人禍,若是朝廷對這旱災的事情置若罔聞,估計那些沒文化的刁民便要惹事了。
據說青州等地的一些災民已經蠢蠢欲動,不過都是些許小的動作,都被朝廷給鎮壓下去了,隻是若這起事的人一旦多了起來,朝廷想壓下去都難,一旦天下大亂,自己這縣太爺的位子也莫想坐得安穩。
若不是天災,這莒州城其實也算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城外有座浮來山,山有三峰,分別是北“佛來峰”,上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曰定林寺;西“浮來峰”,上有三千年的上古仙樹古銀杏樹;南“飛來峰”,清冽甘甜的臥龍泉便位於此峰。
據說這浮來山也不是憑空出現在那裏的,按照那些老人的說法,這山自是那仙家所為,話說咱這莒州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一日那東海龍王擴建龍宮,嫌那旁邊的一座山石礙事,就想把它扔到其他地方去,思來思去卻是沒有地方可放。
正在苦惱間卻聽那龜丞相道,莒地附近缺山少石,不如扔那算了,龍王聽後甚是高興,便令老龜馱山到莒州之地。龜丞相將山馱到莒州之後剛要離開,卻聽一童子在那破口大罵。
老龜甚是奇怪,便爬到山坡上去看個究竟,卻不想是龍王三太子在山上玩那銀杏果,老龜沒發現卻將那太子殿下一起馱來了,老龜之後討好說道,“殿下莫著急,老臣這就將你馱回去就是了。”
說完,太子便坐到老龜背上回了東海,隻是這毛手毛腳的太子隻顧生氣了卻獨把那銀杏果忘記了,這銀杏果因是仙家果實,雖在凡間土上生長失了大部分的靈性,但是結出來的果實卻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話說老龜將太子馱回後便告訴龍王山已安好,龍王對那莒地的汪洋用鼻子一吸便將這一片不找邊際的水域吸了個幹幹淨淨,露出那好大的一片平川,這山也因從水上漂來被稱作浮來峰了。
有人或許有疑問,不是有三座山峰麼,怎麼單有浮來峰的傳說?
切莫著急,這三座仙峰自都是大有來頭的。話說南海觀音一日雲遊到了莒地上空,見著東海龍王賜的這座山峰風景甚是不錯,隻是僅有一座山峰顯得太孤立了些,風景也大損,便有了錦上添花的衝動。
這菩薩是個實誠人,當即便回南海將那普陀岩下一秀山托在手中送來,依浮來峰北側放定,因這山峰由佛地而來,故稱“佛來峰”,並點一寺院,名曰定林寺。
而另一座山峰飛來峰,也是大有來頭之山,這卻是和那三清殿祖師爺上洞八仙有著很深的淵源的。
說白了,也是那八仙吃飽了撐的閑著沒事幹了到處遊山玩水,到莒地的時候見這裏憑空添了兩座山峰,那鐵拐李便不服了,高聲道:“人說八仙神通廣大,到處為民造福,可這裏所造山景卻沒有我們的份,咱蓬萊仙山多的是,不如我們也效仿那東海龍王和南海觀音大士,移來一座為這莒地添一處風采,諸位道兄覺得如何?”
那七位仙家紛紛表示讚同,於是這鐵拐李便揮動拐杖,口念咒語,不多時便見一座山峰自蓬萊方向飛來,穩穩當當地靠浮來峰以南落了下來,因這山峰是從天邊飛來的,便稱為“飛來峰”。
見著三山之間盡是秀麗山景卻惟獨沒有水,便沒有那山明水秀之稱,這鐵拐仙人便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將那鐵拐往山上捅了過去。
這一捅不要緊,怪那鐵拐老仙的力氣甚是巨大無窮,這洞卻是捅到東海那邊去了,清水噴湧而出,後來東海龍子龍孫順泉眼到浮來山遊玩,這泉便被稱作臥龍泉。
後來浮來山上又有一劉姓文人在此長居,這浮來山也便多了些文人的氣息,因而莒州城內的不少文人騷客經常八個一大聚七個一小聚的在那浮來山上秀自己那半吊子文采,這山也就成了那有地位的人才來的山峰了。
其實在莒州之地靠近琅琊的地方也有一座高山,曰馬髻山,這山雖不比浮來山三峰那般有名氣,也沒有浮來山的文雅氣息,卻端的是個景色秀人的好地方。
話說這座山是由一匹仙馬幻化而成,山有峰三十六座,俱是險要絕頂之勢,隻是今年天下大旱,這馬髻山上的秀麗風景也不曾往昔了,遠遠望去,山上三十六座高峰之間盡是一片枯黃之色。
馬髻山山下有一條不是很大的河流,喚作夏河,屬沂水的分支,現在除了較深處還有星星點點的水泥窪外,餘下的便盡是些龜裂的泥土。
這天災讓諸多各個層次的人都焦躁難安,唯獨卻不影響孩子的心情,在他們八JIU歲的年紀看來,這天氣除了熱點卻再也沒有什麼不正常了。
隻是令這些少年鬱悶的是,往年那清清的河塘今年已經沒了蹤影,若想找個清涼的水池洗個澡兒都他娘的是如此的困難,好在鄉下的孩子不似那些從城裏出來的嬌慣娃兒在乎那麼多,能有個洗澡的地方暢遊一番已是歡天喜地的事了,哪還管他幹淨不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