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生風,一杯忘世,非飲用六清不可。作《茶酒單》。
譯文:
人喝七碗茶就覺得兩腋生風,喝一杯酒就能忘掉世上的一切,人非要喝這六種飲料不可。寫作《茶酒單》一章。
茶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嚐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石灰,上用紙蓋紮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又變矣。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發也。山西裴中丞嚐謂人曰:“餘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公山西人也,能為此言,而我見士大夫生長杭州,一入宦場便吃熬茶,其苦如藥,其色如血。此不過腸肥腦滿之人吃檳榔法也。俗矣!除吾鄉龍井外,餘以為可飲者,臚列於後。
譯文:
要喝好茶,先存好水,泡茶的水應該用中泠泉、惠泉中的泉水。普通人家當然不能設置驛站運送泉水來喝。但天然的雨水、雪水卻是容易儲藏的。剛下下來的雨水和雪水味道比較辣,將它們放久了就有甘甜的味道。我嚐盡了天下所有的茶,以武夷山頂所出產的、一衝就變成白色的茶葉最好喝。然而這種茶葉進貢給皇上還不夠,民間又怎麼能喝得到呢?除此之外,龍井算是最好的茶葉了。清明節前後出產的龍井被稱為“蓮心”,味道比較淡,衝泡時最好多放一點。龍井數穀雨之前出產的最好,一旗一槍,綠得跟碧玉一樣。收藏龍井茶時要用小紙包,每包包上四兩茶葉,放入石灰壇中,過上十天就換一次石灰。石灰壇上要用紙蓋紮住封好,否則茶葉的香味會散失,顏色也會變。烹煮時要用猛火,用穿心罐,水一煮滾就把茶葉泡上,否則水滾久了味道就會變。如果水停滾之後再泡茶,茶葉就會浮到水麵上。茶水一泡好就要喝,如果用蓋子蓋住茶水,茶的味道又會變。這其中的差別是極其精細的,稍微不注意就會出現差錯。山西裴中丞曾對別人說:“我昨天到隨園後,才喝到了一杯好茶葉。”唉!裴中丞是山西人,還能講出這樣的話,我見過很多生長在杭州的士大夫,一入官場便吃起了熬茶,味道苦得跟藥一樣,顏色紅得跟血一樣。這不過是那些腦滿肥腸的人吃檳榔的方法,特別俗氣!除了我家鄉的龍井外,我認為好喝的茶葉,都羅列在後麵了。
武夷茶
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餘遊武夷到曼亭峰、天遊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譯文:
我一向不喜歡喝武夷茶,總是嫌它的味道太苦,跟藥一樣。丙午年的秋天,我遊玩到武夷山的曼亭峰、天遊寺等幾個地方,僧人道士均拿武夷茶來招待我。他們的茶杯小得跟胡桃一樣,茶壺則小得跟香櫞一樣,每杯還不到一兩茶水,然而茶水上口後就不忍心咽下去了。先聞聞茶的香味,再稍微喝一小口,嚐嚐茶的味道,慢慢地咀嚼茶葉,細細地品味,果然茶香撲鼻,喝過之後口中還留有餘味。喝了一杯之後,再喝一兩杯,心中的躁氣和傲氣都消失不見了,感覺心曠神怡。這時才覺得龍井雖然清香,味道卻淡薄了一些;而陽羨茶雖然好喝,韻味卻略有遜色,這就如同玉和水晶的差別,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品格。所以武夷茶天下聞名,是當之無愧的。而且武夷茶衝泡三次過後,味道仍然沒有泡盡。
龍井茶
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耳。每還鄉上塚,見管墳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綠,富貴人所不能吃者也。
譯文:
杭州山間所產的茶葉,每一種都很清香,不過這其中還是龍井最好。每次回老家掃墓,管墳的人都會送一杯龍井茶喝,水清茶綠,這是富貴人家所不能喝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