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八旗漢軍都統年遐齡喜得一兒,愛之不釋,三歲時其父年遐齡為之命名年羹堯,字亮工,號雙峰,從年羹堯五六歲開始,年遐齡就給請了不少名師教導年羹堯,可是沒有一個老師能夠收服桀驁不馴的年羹堯,年遐齡無奈,正在年遐齡一籌莫展之際,有個精神抖擻姓汪的老者忽然登門且稱願意做年羹堯的老師。年遐齡大喜過望,但是又擔心老師年紀已逾六旬,無法執教。年遐齡坦言直告:“犬子頑劣異於常人,先生有什麼法子來讓犬子成材。”老者手捋白須,嗬嗬一笑道:“請將軍擇花園一所,內要有池沼亭閣、花草樹木、有經史典籍,有兵書戰策。最重要的是,園中隻允許我和令公子留此。園子四麵圍牆要修葺一新,要高得讓人不可逾越,門一律封閉,隻在牆上留個傳送食物的小洞,每天按時從外麵傳入二人三餐飯食便好。三年之內,令公子學業必有成效。”
年遐齡不假思索,馬上一口答應,按汪老師的要求照辦,年羹堯早就知道有個汪老師會來教自己,心裏道,你來我不聽你的,敢囉嗦就打人。可沒想到兩人搬入園中後,每天汪老師並不理會年羹堯,隻忙自己的事,年羹堯也樂得逍遙自在,年羹堯到處采花摘草,挖蛐蛐,掏鳥窩,忙得不亦樂乎。隻是年羹堯還是個幾歲的孩子,麵對高不可攀的圍牆,難以奈何。光陰似箭,一晃半年過去了,年羹堯也玩膩煩了。可看看汪老師,每天就是看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看得廢寢忘食。
有一天,年羹堯實在難捱了,開口問了汪老師第一句話:“先生看書有什麼好處嗎?”汪老師頭也不抬地說:“書中好處你是不會明白的。你一邊去玩吧,別擾亂我讀書。”年羹堯一聽,當時氣不打一處來,可是,這麼大的一所宅園,隻有兩人,時間無法打發,又出不去,如果看書可以消磨時光,又有好處,何不一試。
年羹堯又問:“像我也能得到書中的好處嗎?”老師嗬嗬一笑,開口說:“可以,隻是你要靜下心來,用功學習啊,否則就不行。”年羹堯脾氣執拗,看老師有些輕視他,便說:“如果我肯學的話,老師願意用心教我嗎?”汪老師接口說:“當然。”年羹堯說:“請汪老師從現在起,開始教我讀書。”汪老師說:“教你可以,不過,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年羹堯有點奇怪了,問:“如何說起?”汪老師開言解釋道:“以讀書的目的而言,第一等人,讀聖賢書是為了成為聖賢,可以入仕為官,可以歸隱為士,可以開館授業,名垂萬世,光照日月;第二等人博古通今,胸懷大誌,文韜武略,皆為一時之傑,能夠開拓域外疆土,平息內部叛亂,輔佐君王成就大業,這種人讀書是為了博取萬世功名;第三種人,不過把讀書當成進入官場的敲門磚,進入官場之後趨炎附勢,巴結上司,以博取一時之榮華富貴。你希望做哪一種人呢?”
年羹堯思索頃刻,開口說道:“第一等人,聖賢之人,對我來說,是高不可攀的;第三種人,趨炎附勢之人,我很鄙視;我願意做第二種人,拓疆土,息內亂,輔佐君王成就大業。”老師再次強調,對年羹堯說道:“你真的不是一時之興嗎?”年羹堯拔劍砍斷旁邊一棵小樹,發誓說道:“吾違反誓言,有如此樹,遭受刀劍之禍。”老師喜之。
叛逆的年羹堯此刻被老師用計激發上進之心,從而立下雄心壯誌。此後的兩年半時間,汪老師先教導年羹堯讀書,習經史子集,然後是和年羹堯談論兵法戰策,傳授騎馬射箭之技術。三年下來,年羹堯學業有成。
三年不見,破牆開門後,年遐齡發現往日桀驁不馴的年羹堯竟然謙恭守禮了,年遐齡大喜,再問學問,年羹堯竟然也問一答十,很是不錯。年遐齡搬出千金相謝。汪老師推辭說:“等到公子成就大名時,我再來索取不晚,令公子學業有成,我的水平已無法再教了,但是令公子要成就文武才,必得異人高士相授才行,我有一師兄出家為道,名靜虛真人,雲遊四海,為天下奇人,我與之相比如大海與勺水,日月與熒光耳!如得他收為徒弟,必能建功立業,取功名如探囊取物,封侯拜相彈指間!”年遐齡急切問道:“異人高士何在呢?”,“不日即將到此造訪貴府,是否有師徒緣分得看造化了!”,話畢之後,老師和年羹堯父子灑淚分別,飄然而去。
果然不出所料,幾天後靜虛真人雲遊至此,年遐齡恭迎靜虛真人入府,甫一分賓主坐定,年遐齡即將年羹堯喚來,讓靜虛真人一觀,老道一視之下,驚為天人,對巡撫年遐齡開口道:“大人,貧道我雲遊四方,閱人無數,此子功名富貴不可言矣!一生當出將入相,位極人臣!,惜乎,眉目間殺伐之氣太重,恐不得善終”,年遐齡置之一笑,不以為然,老道正色道:“此子與貧道在塵世間有一段師徒緣分,大人以為貧道戲言耶,一匹野駒,雖已學業初成,但是還得好好調教,異日才能成為棟梁之材,否則不過一凡夫俗子,湮滅於世,汲汲無名。且三年之後,此子必有血光之災,繼之則是滅門之禍!要想得解,可送此子到峨眉山貧道處調教修行,了此一段師徒緣分。我靜虛真人去也!”,說罷,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