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封建土圍子
歐洲和中國古代,都曾存在封建製。封建製度,貴族恒為貴族,農人恒為農人,做工則世代為工。世襲,是那個世代的最基本的特征。中國的封建製,戰國以後就消失了,歐洲的封建製,也滅亡了幾百年。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偏又出現了“世襲招聘”的怪事,事情發生在溫州的公路管理部門,人們發現,那裏的員工招聘,多少年來,大體是內部消化,非自己人的後代莫問。
這樣的用工世襲製,一直都有聽說,鐵路,水務,煙草專賣等等部門,或多或少都有點自己人優先的潛規則,當然,做到溫州公路部門這樣規模的,還是需要一點膽量。在計劃經濟時代,所有的企事業單位都是國家的,子女頂替父母上班,曾經相當流行。但是,市場經濟的到來,打破了這個格局,用工世襲不靈了。好些企業,在轉製過程中,弄丟了鐵飯碗,自然世襲也就失去了意義。但是,轉製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一些負有國家管理職能的部門,它們半是國家管理部門,半則具有企業的功能,旱澇保收,從來就沒有一般需要轉製的國企那樣的生存壓力。改革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它們的日子反而越來越好過。這樣的單位,由於日子好過,裏麵的人不僅不想出去,而且希望自己的子女子承父業。加上這樣的單位,原本就沒有經過正經的改革,計劃經濟的那一套基本照舊,於是,在行業的默許下,用工世襲製一直就沒有消失,在需要招聘的時候,招聘就自然成了幌子,人家該世襲還世襲。隻是,世襲的特權隻屬於係統內的領導。
不用說,這樣的世襲招聘,在它們的行業內部,的確是一項得官心的“善政”。但是,這樣的做法,對於社會而言卻相當有害。這樣的國家單位,理論上講,是納稅人供養的。現在的自我生財能力,其實並不合法。他們沒有任何資格,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圈起一個土圍子來,世襲為王。任何一個部門,都不是部門內部人的封建領地。況且,這些年,中國社會的階層固化現象嚴重,社會流動出現停滯趨勢。一個個計劃經濟時代殘留的土圍子,無疑強化了這種不正常的趨勢。一項國外的研究表明,在西方,父母所受的教育對子女前程影響巨大,而他們是幹什麼的,則對子女影響不大。而在當代中國,情況恰恰相反。對子女前程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所處的位置。如果父母是國家單位的,影響就更加正麵。
人們都知道,社會流動性的減少,底層的人們上升渠道的堵塞,對於社會穩定和發展,危害極大。像溫州公路管理部門這樣的土圍子,也許並不是造成特權橫行,社會階層固化的最大元凶,但是,如果連這樣的土圍子都打不掉,整個局麵的好轉,怎麼可以期待呢?
被安排的孩子們
走到哪裏,都會發現一些被安排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家境都不錯,老爸或者老媽大抵有本事。這樣人家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一切,幼兒園,小學,中學,如果考大學,專業肯定是家長選的。如果出國,一切也由家長定。有更誇張的,三歲四歲,就給安排成了公務員,長大之後,絕不擔心找不到工作。沒這樣誇張的,大學或者研究生畢業,家長肯定也給找好了工作。當然,找的時候,一般不問孩子的意願,隻看社會的評價。工作安排好了,接下來就是安排配偶。到了這個階段,多少會顧及一下孩子的想法,但安排相親,必須聽老爸老媽的,一個一個相下來,總得有一個成了東床佳婿或者佳媳。自然,房子早就給買好了,剩下的事就是結婚生子,連結婚儀式甚至孩子滿月酒,都是老爸老媽安排停當。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一輩子都給家長安排了,一旦到了家長不行了,孩子也步入中年了,即使想要自主,也心有餘力不足了。
一輩子給家長安排的孩子,也有反抗的,反抗成功,也有能自己飛出去的,有的還小有成就。但是,絕大多數都是試圖反抗而不成,掙紮一下,發現外麵的世界還挺殘酷,自己的翅膀又很軟,隻好乖乖回到父母的懷抱裏。也有的孩子,幹脆不想反抗,很享受地接受父母的安排,有時候還不時地炫耀一下,炫耀父母給予他們的一切。被安排的孩子,彼此碰到了,還要比拚比拚,從皮鞋到挎包,從汽車到房子。
一輩子,或者一輩子的多數時間,都被家長安排了,等於是一輩子都是家長替他們活了。一輩子沒有過自己的意願,自己的想法,就是有,也沒有用,得老老實實按照父母設計的路線圖,亦步亦趨。時間長了,連想法都沒有了。這樣的孩子,看起來很幸福,但實際上很不幸。他們的一生,無非是父母的複製品,或者父母意願的實踐者。就一個生命個體而言,他們等於是行屍走肉,一個吃好喝好,生活優裕的行屍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