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關於綠營的資料(1 / 2)

關於綠營的資料,給大家找了一些。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以後,清廷為了彌補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強在全國的統治,遂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建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製單位,故稱綠營兵,是清軍正規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綠營完全由漢人充役,以步兵為主,也有部分騎兵和水軍。嘉慶時有綠營兵六十六萬人。

綠營的主要任務是鎮戍,其編製和配置,皆據鎮戍需要而定。綠營編製原則是:“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設官兵鎮戍”。(《康熙會典·鎮戍》)全國劃分為十一個軍事區,區的最高長官為總督,不設總督的區,則兼領提督的巡撫為最高長官。每個軍事區轄一至三個行政省,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為提督或兼領提督的巡撫。省下分若幹鎮,鎮的長官為總兵。鎮下分若幹協,協的長官為別將。協下設營(應也有直屬於鎮的),營的長官為參將、遊擊、都司和守備。營下設汛,汛的長官為千總、把總和外委千總、把總。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都有自己親領的直屬部隊,稱為標,如督標、撫標、提標、鎮標等。總督、巡撫雖身為軍事統帥,並非武官,不直接統帥軍隊。因而綠營的最高武官為提督,戰略單位為鎮,基本編製單位為營。

順治初,各省始建營製。當時全國共有六十六個鎮,一千一百六十九個營。營以上各單位都設衙門作為其領導機關。綠營兵駐防全國各地,平時用於防範人民的反抗,遇有戰事則從各鎮中臨時抽調成軍。綠營士兵有馬兵、步兵、水兵之分,三種士兵在各營的比例,各時期、各地區不盡相同,這種區分還具有分等定級的作用。

綠營兵製建立後,經過數次改良,到康熙帝時已相當嚴密,武將已無法擁兵自重。綠營的將官由兵部直接管理,將官不能直接統兵,隻到戰時臨時撥給部隊,而統兵之將多由文官擔任,文臣不知兵,以文製武。綠營兵製雖然很好的防止了武將專權,但由於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遇到戰時臨時抽調成軍,上下不相習,號令不一,各自為戰,敗不相救,由此引起兵敗如山倒的慘狀。

到了清朝中後期,由於長期未經戰事,加上綠營內部的貪汙腐化,徇私舞弊,綠營兵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到了太平天國起義時,綠營兵遇到戰事一觸即潰,其職能逐漸被後起的湘軍、淮軍所代替。清廷為了節省開支,從光緒帝即位後開始大規模裁撤綠營訓練,綠營兵從此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綠營兵製詳情

清朝八旗兵以騎兵為主,綠營兵以步兵為主,是清軍正規軍的主力。清朝綠營係沿襲明朝,分省建置,其主要任務是鎮戍地方。清朝統治者將全國劃分為十一個戰略軍事區,每區下轄一至數省,區的最高軍事長官為總督,不設總督的區,則由兼領提督的巡撫為最高長官;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為提督或兼領提督的巡撫;省下為鎮,鎮的長官是總兵;鎮下分協,協的長官為副將;協下設營,營的長官為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營下設汛,汛的長官為千總、把總、外委千總、外委把總。

各省綠營分以鎮為最高戰略單位,以營最基本單位,以標加以區分,一般分為四種標兵:督標、撫標、提標、鎮標,還有一種軍標,是由駐防八旗兵將軍直接統轄的綠營兵。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直接統轄的為本標,其餘為城守營和分防營。營以上設本級領導機關--衙門。營以下分哨、司,哨司兩級編製是與城守營、分防營的汛地相結合。一般來說一哨或一司的長官都領一汛,因此綠營防汛兵實際隻分營、汛兩級。汛雖是綠營的最基層單位,但並非是最小駐軍單位,有的汛由於汛地寬廣,在其下又設若幹墩塘小汛或堆汛。本標駐地較為集中,一般同駐一個城鎮或要隘地區,城守營和分防營則駐地極為分散,分汛布防。如江南水陸提督屬下福山鎮下轄的吳淞營編製官兵不過一千一百餘人,卻分駐吳淞炮台、縣城以及三十五處汛地。湖南鎮篁鎮,編製士兵4107人,“分布汛塘六十七處,駐守碉卡關門哨台七百六十有九”,兵力之分散,不難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