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皇帝”、“小公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似乎已經忘卻了“闖蕩”的含義,家長呢,更是對孩子嗬護有加,捧在手裏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不願放手讓孩子憑自己的本事去闖一闖。這樣的愛,是狹隘又自私的,不利於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孩子走向社會後,依賴心理會很重,事業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在弱肉強食的商海中必然處於不利地位。說得過分一點,在“六親不認”的商業領域,一個沒有自立能力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試想,一個人尚不能自立,又何談立業?先立己,再立業,才是成功之道。
關於這一點,我們應該看看李嘉誠是怎麼做的。首先,李嘉誠注重培養孩子的誌向。李嘉誠認為,如果子孫是優秀的,他們必定有誌氣,選擇用自己的實力去獨闖天下。他說,孩子一定要選擇獨立自強的道路,自己憑借個人的實力去獨闖天下;如果不求上進,一味追求物質生活的奢華享樂,好逸惡勞,驕奢淫逸,隻能成為一無是處的紈絝子弟,根本不能繼承家族事業。
當年李澤钜和李澤楷都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然而當他們想進入父親的公司施展才華時,父親卻對兒子們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兄弟倆愣住了,說:“爸爸,別開玩笑了,您有那麼多公司,就不能安排我們工作?”李嘉誠斬釘截鐵地說:“別說我隻有兩個兒子,就是有二十個兒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希望你們先去打自己的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有資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兄弟倆再次離開了香港地我,來到加拿大,白手起家,一切從零做起。磕磕絆絆之後,終於有所成就,李澤钜成功經營了一家地產開發公司,李澤楷則成了多倫多投資銀行最年輕的合夥人。在他們創業過程中,李嘉誠冷酷得不近人情,什麼都不管不問,任憑哥兒倆在商海裏掙紮拚搏。在李嘉誠的培養下,兩個兒子在獨立處理加拿大世界博覽會舊址的龐大發展規劃,以及策劃收購美國哥頓公司“垃圾債券”等一係列大動作中,都表現出驚人的膽識和靈敏的商業頭腦,李嘉誠曾自豪地說:“即使我不在,憑著他們個人的才幹和膽識,都足以各自獨立生活,並且養家糊口,撐起家業。”
李嘉誠對孩子的要求“從下層鍛煉做起”,“要看他們自己的才幹和實績”,而不能“自視特殊,子憑父貴”,激勵李氏兄弟勇敢闖蕩,為其以後繼承龐大家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許多人看來,子承父業、子繼父位是順理成章的事。李嘉誠的“冷酷無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之路,陶冶了他們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人格和品性。隻有讓孩子多闖蕩,多見世麵,他們才會懂得任何事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成功的,成功需要付出艱辛和汗水,他們也才能加倍珍惜父親櫛風沐雨打下來的江山。
對於李嘉誠來講,他時刻都尊重著孩子們的選擇,給他們成長的機會。
為了讓李澤楷得到更大的發展,李嘉誠非常支持自己小兒子獨立創業。他沒有直接告訴小兒子應該怎樣做,而是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自己做決定,隻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一點點暗示。李澤楷也同樣在父親的鼓勵下得到充分的鍛煉,短短幾年就成為香港地區的新“超人”。
一次,李嘉誠接受了《亞洲周刊》的獨家專訪,在這次專訪中,李嘉誠談到,對於李澤楷的創業,李嘉誠有充分的理由放心,他說:澤楷和世界很多在新科技領域極有成就的公司和人物來往密切,過去幾年,花了大量時間和不少投資及心血在高科技事業上,以他的工作表現和經驗,可以在很多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找到發展空間。即使麵對像數碼港這樣的壓力,麵對未來的挑戰,他還是要立根於香港,這是成熟和熱愛香港的表現。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作為家長,你要教孩子走路,但應讓孩子自己去走;作為子女,你要學走路,且不依賴父母的力量獨立行走。家長們,學學李嘉誠的魄力,放手,讓孩子勇敢去闖,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自己闖出來的事業才精彩,自己闖蕩出來的天空才美麗,自己創造的財富才真實。栽種在溫室裏花草永遠不會有野外的花草堅強,想要孩子更有能力,就要學會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