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曾寫過一篇《留侯論》,文章提到了一個觀點:那些被稱作豪傑的誌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所沒有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在遭受屈辱之後隻會拔劍而起,這種人並不是真正的勇士。天底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向來遇事不慌,遭受屈辱也不會輕易憤怒,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誌向。

接下來,蘇東坡舉了一個例子,張良早年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識,卻想要像荊軻那樣去刺殺秦王(安排大力士刺殺秦王),這是不理智的下下策。後來張良在橋上遇到了黃石老人,老人認為他的銳氣太盛,於是故意刁難他:把鞋丟掉,然後讓張良撿回來給自己穿上。經過考驗的張良很快從老人這裏習得《太公兵法》。

蘇東坡認為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羊迎接準備攻打鄭國的楚莊王,這種低姿態挽救了鄭國;越王勾踐甘願成為吳王闔閭的奴仆,從而為自己的複仇奠定了基礎,張良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這同樣為他的成功做了鋪墊,而漢高祖劉邦也正是因為張良給了他容人的氣度才能夠登上王位,反觀不能忍耐的項羽,隨隨便便就展示自己的強勢,最終失去了爭霸的優勢。

司馬遷原本猜測張良是一個身形魁梧的人,卻不料對方隻是一個貌如婦人的小個子,所以蘇東坡感慨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就是因為具備忍耐的氣度,這比那些外表剛強勇猛的人強千倍萬倍。

這篇文章闡述了“忍”這一核心理念,而這幾乎成了過去中國幾千年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個法則。即便是如今,也有很多人會借鑒蘇東坡的文章來進行自我反省,並總結出了現代社交法則——盡可能保持好脾氣。

多數人接受的是一種更加平和的教育,他們從小接受的理念就是“克製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的爆發會導致良好的判斷力受到蒙蔽,會招致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諸如“一條狗如果咬了你,難不成你還要咬回來?”之類的道理的確會讓我們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幾乎所有的教育都在倡導人們保持內心的平和,倡導人們和自己對話,這種自我認知對話是敏感的,它涉及的話題很多:我是誰,我該如何看待自己,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到我的情緒、個人形象與自我認知的等。

當自我認知逐漸發生作用的時候,人們會提醒自己:我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好鄰居,做一個好同事,做一個好下屬。對他們而言,維護個人形象變得至關重要,一旦自己變得富有攻擊性,成為了麻煩製造者,或者表現出了壞脾氣,就可能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情緒也許是生活中最平常但卻最讓人頭痛的東西,是人類麵對的最大挑戰之一,想要讓情緒安安穩穩地待在那兒,想要讓它們保持人畜無害是困難的,人們總是希望情緒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不會使自己承擔任何責任和風險,與此同時還要確保自己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很多時候人們會下意識地提醒自己應該保持忍讓的姿態,應該壓抑住那些不好的情緒,這樣才能真正減少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