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回 扈文長獻關被誅 螟蛉子責諫義父(1 / 3)

櫃山關兩軍陣前,縉雲無極正與博父鏖戰!

忽聽身後厲聲斷喝:“賊廝,納命來!”

縉雲無極大駭,忙使飛天趕日槊架開寒玉金斧,往旁疾閃,回頭看去。

隻見皋陶手持混元金鐧,徑朝後心戳來。

倉促間縉雲無極慌伏身騎鞍,堪堪避過。

皋陶金鐧挾風而至,正中孟極獸後跨。

豹獸吃痛受驚,仰天噅噅噅慘叫數聲。拔蹄朝遠處山林野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狂奔。

縉雲無極唬得打個激靈,亦顧不得許多,隻得緊緊趴於鞍上,任由馳騁。

博父責曰:“士師前來作甚,某與無極那廝正殺得興起,倘不是汝驚走了那廝,某必擒之!”

皋陶陪笑曰:“見諒則個,吾唯恐將軍有失耳。”

話音未落,身後戰鼓齊鳴。

姒元帥早率三軍飛出營寨,直衝櫃山關而來。

城上守軍大叫曰:“速閉城門!速閉城門!”吱呀呀吊橋升起。

可憐關外少昊搦戰士卒,主帥落荒而逃,值此前無歸路,後有大軍掩殺之際。登時亂作一團,隻恨少生腿腳。被華夏部落殺得人仰馬翻,屍骨遍野。

巡城校尉急報府營:“稟將軍,縉雲元帥不知去向。”

扈文長聞聽,沉默不語。

旁有副將汨尃仩欠身曰:“將軍,華夏聯盟兵勇將猛,聲勢浩大,半載內連破數關。如今隻需修書一封,把罪名安在縉雲無極身上,開城納降方為上策,姒文命定不責也。”

(注釋:汨尃仩,三十六天罡星之天滿星也。)

扈文長頷首曰:“言之甚善,可也。”遂遣其懷具文書,前往華夏營寨。

值守校尉報入帥帳:“啟元帥,櫃山關差使求見。”

姒文命曰:“令來。”

汨尃仩入內躬身施禮,捧呈扈文長納降親簡。

姒文命於案上展開細觀,書曰:“罪臣櫃山關守將扈文長頓首恭書,謹請華夏大元帥麾下詳閱。卑職恩承大王,敕令鎮守邊關。常謹慎貫注,誠惶誠恐,希圖忠盡臣節,以報隆恩。孰意天道不眷,降災自身,致委曲求全,苟且旁圭。聞姒元帥大軍抵關,有心投靠。時縉雲無極率部督戰,違逆王師,突結罹禍,悔亦無及。然思元帥仁德之度,良善之行,天下皆知,婦孺無不撫掌。今特令副將汨尃仩沐浴更衣,頓首上書。望元帥明鑒臣悃,降灑鴻恩,容吾等順投納降,以解滿城生靈之危。末將引萬姓恭迎,莫敢不從。罪臣扈文長頓首泣書,乞元帥察查謹啟。”

姒文命看罷問曰:“既爾主將業已納款,吾可不究過往。明日辰時請獻關開城,毋有變化延阻。”

皋陶閃出班列奏曰:“扈文長前為吾臣,後順少昊,現複轉投華夏,實為反覆無常之輩。切不可輕信妄語,提防詭詐。”

姒文命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那扈文長夾於敵軍縫隙,苟且以救黎民於水火,亦屬百般無奈。況罪魁禍首乃共工氏帝江矣,與旁者無幹。以本帥觀之,扈文長必真心納降。士師毋須擔憂,誠可信也!”便研磨揮毫,批複書簡。

汨尃仩請回敕令,返關把來由詳述一番。

扈文長大喜,隨命三軍將士俱立華夏旗號。

翌日,領文武臣將,率黎民百姓,手執降旗,撒水結彩,出關迎接姒文命人馬進城。

眾人團簇至府營,按班侍立兩旁。

隻見扈文長大禮參拜完畢,欠身奏曰:“不肖守將扈文長,每每心係華夏。奈少昊帝江不識時務,以惹天怒。吾本早欲呈具納降書簡,獻於元帥麾下。孰料縉雲無極率軍先至,意阻正義天道。末將雖有心相投,卻無力阻擋。致兵犯王師尊嚴,望乞恕罪!”

姒文命撫髯曰:“爾首思納降,非你初衷,因見城池無將,故爾順從。俟盼縉雲無極來至,汝便持強,又賊心蕩漾,堅守關隘。哪知縉雲無極敗逃無蹤,爾便又圖僥幸。總歸朝三暮二之小人行經,焉能位居君子行列?此事定是汨尃仩獻策,留汝日後必生大禍。左右,推出去斬首!”

呼啦啦擁進四五校尉,綁赴刑場。

扈文長追悔無及,大呼冤枉。隻見寒光閃出,頭頸分離。魂魄冉冉升起,徑往昆侖山去了。

少時校尉訖令,將首級獻上。

姒文命吩咐高懸城樓,號令降軍。

皋陶等驗庫發糧,張貼安民告示。

姒文命平定櫃山城,論功行賞。

封汨尃仩為忠義汨侯,隨大軍東征。命副將渮支安率原部兵馬,鎮守關隘。

大軍歇息三日,起兵殺向堯光山。

(注釋:《山海經·南山經》雲:“......又東三百四十裏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