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回 子母胞衣收金石 縉雲無極戰博父(2 / 3)

皋陶止步問曰:“汝怎知某乃皋陶?”

石中土曰:“女媧娘娘乃吾等真元天母,師兄焉敢無敕冒訪。士師乃下界帝王重臣,惟此方敢無詔拜見。倘彼時至娘娘駕前露出端倪,少不得懲戒責罰,故而冒然揣測,倘請見諒。”

皋陶大驚曰:“那石中金若不敢驚動聖駕,豈非另往別處?”

石中土頷首曰:“正是。”

皋陶作揖曰:“多謝上仙指點,弟子告退。”遂駕雲急追。

且說石中金離了混元府,不敢前往昆侖山三皇宮,虛空撥轉雲頭,朝東南方向飛遁。

女媧娘娘時正不周山察看天柱安危,忽暗地裏驟起一陣黑風,直吹得天昏地黑,飛沙走石。忙掐指卜算,見卦象呈輪回之險。不由慈目落淚,淒然歎曰:“孽畜,汝違背天道,自尋惡厄,休怨本座狠心!”吩咐左右:“將子母石搬祭半空,待石中金入盅。”

仙童領命,遂念咒將子母石移來。祭在虛空,化作胞衣繈褓。

石中金逃至子母石下,頓覺藹氣冉冉,極致安逸閑適,恍惚惚似入夢境。瞧皋陶正立於前方,意慵心懶問曰:“你在此作甚?”

皋陶大呼曰:“石中金,汝可敢與某大戰三百合麼?”

石中金打個哈欠,笑答曰:“三十六天隨心所欲,三界十方任吾遨遊。宇宙之大某俱何者?汝區區一介凡聖能奈吾何!”晃動寒金棍,縱騎戳取。

皋陶仗鐧格開,戰在一起。未及數合,調身直朝胞衣中奔馳。

子母胞衣乃天下岩石之祖,有霖江南賦證。

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采磐補殘天。

石母孕出五彩子,萬年道行化嬰元。

石中金杳杳冥冥隨後入內,不覺心無定見。如孩童般吮指困倦,滾落座駕倒頭便睡。

皋陶大喝曰:“石中金,汝私自出山,忤逆天道、助邪為惡,今定叫爾魂飛魄散!”擎起混元金鐧蓋頂砸下。

石中金駭然覺醒,忙橫寒金棍架擋。然已雙臂無力,提不起棍來。慌得四處爬視,抬頭看時,見虛空鑾駕端坐一位善眉聖尊,正是女媧娘娘。大聲泣曰:“娘娘救吾。”

女媧娘娘潸焉垂淚曰:“孽畜,汝違背天道,保邪而去正,致使刀兵禍亂,生靈塗炭,本尊又豈敢容之!”

石中金頓首叫曰:“弟子知錯了,乞娘娘慈恩赦宥。”

女媧娘娘曰:“萬物輪生,皆有定數。本座有心釋爾贖過,終難違三皇五帝封神敕令。望汝轉世,化度罪衍。莫要再遭殺孽,受這靈元魂滅之苦。”

石中金伏地連連叩拜,直把額頭磕得血跡斑斑。

女媧娘娘含悲忍淚,閉目曰:“左右,收了罷。”

兩仙童衝虛空大喝曰:“金甲力士何在?”

金甲力士躬身曰:“屬下聽諭!”

仙童曰:“將字母石運往東海擎天柱之上,高懸娘娘符籙,晝夜嚴加看管,未得敕令不得開釋。”

金甲力士答曰:“謹遵法諭!”言畢將子母石端舉手中,念訣輕抖。

石中金連人帶騎,早化成豆粒元嬰。魂魄離體,飄飄蕩蕩往昆侖山去了。

金甲力士便捧起子母石,放置東海擎天柱上。據說千百萬年後,化作一個石卵靈猴。大鬧周天三界,不表。

再說皋陶趕至不周山,見女媧娘娘聖駕。忙大禮參拜,口稱曰:“弟子皋陶,恭請娘娘金安。”

女媧娘娘曰:“士師,石中金已被本座化成豆元,汝可持此寒金棍,前往華夏營寨訖令。”

皋陶起身垂首曰:“恭領法諭!”

且說少昊軍縉雲無極人馬,途中晚住曉行,鞍馬勞頓,不日來到櫃山關。

(注釋:《山海經·南山經》雲:“南山次二經之首曰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囟比],東望長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隻見守將扈文長率部繚拜見曰:“元帥,常言曰兵行千裏,不戰而疲,請令定奪。”

(注釋:扈文長,六丁六甲之甲申神將。)

縉雲無極曰:“將軍睿智,言之有理。那姒文命乃兵謀之士,焉能輕敵。況吾大軍遠至,業已疲憊難堪。今暫歇息兩晚,俟時再行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