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械師
20世紀30年代,中國和德國曾有過一段密切的軍事合作,德國不僅向中國出售了大量武器裝備,還向中國派出了軍事顧問,協助中國建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通常被稱為德式師、德裝師或德械師,這支部隊可以稱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無論裝備、訓練還是編製、戰術諸方麵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部隊,在抗戰初期發揮了中流砥柱般的巨大作用,可惜有關這支部隊的介紹似乎已經湮沒在浩瀚的曆史之中,留給後人的隻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傳聞。
1927年,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開始向德國尋求軍事援助。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大選中獲勝,出任德國總理,考慮到中國蘊藏的豐富自然資源(特別是如鎢、銻等戰略資源)和廣闊的工業品市場,正是德國複興的重要便利條件,而且作為蘇聯的鄰國,完全可以作為有效的牽製力量,應蔣介石國民政府的請求,德國開始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並在中國軍事工業尚未建成前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尤其是第四任德國軍事總顧問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在協助中國整軍建軍方麵,提交了《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首先建立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核心示範武裝,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國60個師的整編,他認為中國有這樣60個師的精銳常備軍就足以應付各種狀況了,這就是國軍30年代60個整編師方案的來源。
根據塞克特的《陸軍改革建議書》之方案,全國60個師稱之為整編師。1935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由於此時這10個師的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隻得在編製體係和武器裝備方麵進行一些內部調整,故稱調整師。在這10個師中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支部隊全部按照當時德國陸軍步兵師的編製編成,與國軍其他師級部隊全不相同。
至1937年7月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計20個師,第三期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實際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其接受德式裝備和德國顧問的訓練程度也各有不同,實際接受過德國顧問係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隻有下述各師: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教導總隊、稅警總團。
至1937年7月,國軍中中央係共調整35個師、整理24個師,東北軍調整10個師,運用調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9個獨立旅被整理。在中央係的30個師裏,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一些是全部實現了德式裝備,並接受德國顧問的係統訓練。以經過這樣的整軍而麵貌一新的中央軍,堪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在抗戰初期,就是以這些經過整軍的德式師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不少軍事曆史學家認為,如果抗戰再晚一年爆發,將會有更多的中國軍隊接受先進的德式裝備和德式戰術思想訓練,抗戰局麵至少說可以樂觀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