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編十四簡幽穀 14:6靜公解釋息壁材質的由來,又道出當前最壞的可能:(1 / 2)

14:6

晉靜公繼續講述:

“但是青龍的計劃也沒有順利實施。

“在潛入大洋之後不久,它就遭遇躲藏在海溝中的共工的突襲,身負重傷,在其他三位帝臣的救援下勉強回到陸地。

“青龍強忍傷痛,與諸神祗一道將收集來的息壤覆布在黃河兩岸,以龍門為起點,至河曲東折,又施工百裏至陝縣一帶,息壤就消耗殆盡了。

“將最後一抔土灑入中流,青龍耗盡全部氣力,化入永恒湮滅。

“恩神的遺體被安葬在閶闔穀中,中原百姓為其上了“鯀”這一稱號。

“‘鯀’,偏旁會意,字音象聲:一條大魚,係鎖滾滾洪水。

“然而,死亡隻是開始。

“息壤圍護的河道隻有龍門至陝縣五百裏,但為後人的治水事業打下良好基礎。

“黃河大拐點的洪水被製服,關中、晉中的新月沃土恢複生機,為抗洪大軍提供穩定的大後方。

“夏伯接過鯀的衣缽,繼續清理陝縣以東的下遊河道。

“夏伯利用自己在各部族中的威望,將黃河沿岸百姓組織起來,采用清理淤泥、疏通河道的‘疏法’,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將黃河中下遊所有幹流支流中的淤泥全部掘出,覆布於野,化為沃土,也讓被抬升的河道回到自己應有的低位。

“這期間,玄武、朱雀、白虎三義龍主動加入治水事業。

“夏伯建議人神各司其職:恢複田園的任務交給百姓,三帝臣則專注於修複昆侖廢墟。

“三帝臣考慮到大禹調動黃河流域的百萬人口,需要極大的權威,故而將兩件神物交給夏伯,助一臂之力。

“一是房門前的‘白犛’,原本是日舟停泊地的標誌物,作為大禹行在的標誌。

“末端的奇異毛束由七義龍的毛發組成,成昆侖丘金頂之形。

“另一件就是剛才老夫揮舞的‘黃鉞’,原本是日舟的船舵。

“交給夏伯,可作為一麵玉斧,實施刑罰;又可變為一柄金鍤,鏟起淤泥。

“夏伯不僅發號施令、明正典刑,而且左繩右矩,身先士卒。

“對於洪災發生時已經五十九歲的夏伯而言,這十九年相當於常人五十年的工作量。

“田園荒蕪,抗洪鬥士多以草根樹皮充饑,又誘捕山頂土穴中的蠍子佐食。

“這些毒蠍為了躲避洪水而舉家遷至高地,數量龐大。熬煎飲汁,能讓人食少而精力旺盛。

“在長達十九年的治水過程中,夏伯在四方各族奔走,提高了華夏族在蠻夷戎狄中的威望,也了解各地的物產地形、風土人情,將天下初步劃分出九州之地,一個泱泱大國的輪廓就此勾勒出來。

“河水既平,夏伯也因積勞成疾,倒在河堤上,再也沒能站起。

“眾人將遺體運至閶闔穀,與鯀並葬一處。

“靈柩所過,百姓放下生計,自發跟隨。

“入土之日,二十萬各族男女,分列途山兩崖,齊唱靈歌,送魂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