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在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人中,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具備君子四德“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對孔子敬仰有加,無事不從。
有一天,顏回到街上辦事,看到一家布店門口有兩個人為著布料的價格爭論不休,賣布的要向買布的收二十四塊錢,但買布的喧嚷著:“一尺布三塊錢,八尺布應該是二十三塊錢,為什麼我要付二十四塊錢?”
顏回認為買布的人無理:“這位仁兄你錯了,三八是二十四,你應該付給人家二十四塊錢才是。”買布的人一聽,轉過頭,戟指怒目:“你有什麼資格說話,隻有孔夫子有資格評斷,咱們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那好!如果他說是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人說:“如果我錯了,我就把頭給你,但如果是你錯了呢?”顏回說:“如果是我錯了,我就把頭上的頂冠輸給你。”
在孔子處所,顏回將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與孔子說明。隻見孔子麵帶笑容對著顏回說:“你輸啦,三八就是二十三!你把帽冠取下來給人家吧!”對於老師判定的結果,顏回唯命是從,但心想,老師真是老糊塗了。若有所喪的顏回,隔日借故家中有事,準備請假回家。孔子雖明白顏回的心事,卻不說破,隻囑咐他:“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回家路上,天空烏雲蔽日,雷聲大作,顏回趕緊躲進一棵樹幹中空的古樹,忽然想起老師說“千年古樹莫存身”,隨即離開古樹。這時,一個響雷竟把古樹劈個幾塊。
顏回心存餘悸,連夜趕回家裏。夜深人靜,他不想驚動熟睡的家人,隻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門栓。進了屋裏,發現床上睡了兩個人,霎時怒氣填胸,才要舉劍,又想起孔子的話“殺人不明勿動手”,點燈一看,原來是妻子和妹妹。
顏回大驚,不等天明就迫不及待趕了回去。一麵向老師懺悔,同時感謝老師的話救了自己、妻子及妹妹的命。
孔子低聲溫溫地說:“我知道你不服我的判決,動了不想與我學習的念頭。我問你一句,是生命重要?還是帽冠重要呢?”
顏回答:“當然是生命重要了。”
孔子說:“這就對了,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三,你輸的隻不過是一頂帽冠;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四,買布人輸的可是一條人命呢!”
世間事,是是非非沒有絕對,但看所處的立場、角度。就像顏回與買布的人,誰是?誰非?常人以為三八應是二十四,是站在數字的原理看,孔子卻認為三八應是二十三,因為他看到的是事物的輕重價值。
妄下定論是一般人常有的慣性,慮事缺乏周全,不懂瞻前顧後,或者因小失大,或者傷人害己。奉勸各位,在下決定前,不妨自問:究竟“生命”重要?還是“帽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