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回 臥薪嚐膽,句踐滅吳終雪恥(6)(1 / 3)

魯哀公二十二年(前四七三年)

夏季四月,被吳王夫差廢黜的邾隱公從避居的齊國逃亡到越國,說:“吳國無道,竟然拘捕了父親而立了兒子。”

邾隱公在越國人的護送下回國複位,而被吳王立為國君的太子革,即邾恒公也逃亡到越國避難。兩年後,越國又把邾隱公拘捕帶回國,另立其子公子何為君。

且說吳國都城姑蘇經過越軍三年的長期圍困,城中軍民因糧食匱乏而疲困不堪,無力戰鬥,士卒離散。

冬季十一月,越軍乘機經由笠澤,即淞江入海陽(現在距蘇州東南三十裏的三江口附近的上壇浦),又從三江口入翟水(三江口西北方向通往蘇州城葑門的河流),繞過吳都外城的東南角而直接進入了吳都內城,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吳國都城,隨即進行了屠殺,不僅毀了吳國的社稷,還焚毀了吳國的宗廟。

據《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記載,吳王夫差狼狽地率群臣遁去,一路眼睛迷糊而走路跌跌撞撞,未經煮熟的米拿來就吃,趴在地上喝水,晝馳夜走三天三夜,逃到秦餘杭山(現在蘇州市南部的陽山)。

不久,越兵追至,三麵包圍了秦餘杭山。

吳王夫差見大勢已去,派王孫駱赤膊膝行,以自己的口吻求和於越王,道:“孤臣夫差,謹坦露肺腑之言:‘以前在會稽得罪於大王,夫差不敢不服從君王您的命令,得以與君王您講和而歸。如今君王您興兵而誅孤臣,孤臣唯命是聽。願大王您將今日之秦餘杭山當著昔日的會稽山來對待。若上天賜福保佑,赦免孤臣之大罪,則吳願長久為越妾而侍奉越國。”

句踐不忍王孫駱其言,欲答應他的求和。一旁的範蠡急忙拉住句踐的衣袖,道:

“當初吳軍兵臨會稽,是天意要將越國賜與吳國,吳國不取;今天也是天意要將吳國賜與我越國,越國怎能違背天命?再說君王您早朝晏罷,切齒銘骨,謀吳國二十餘年,豈能功虧一簣?今日得而棄之,其行可以嗎?有道是,‘天賜不取,反受其咎’。君王您難道忘了會稽之辱了嗎?”

句踐道:“寡人想聽從您的話,但不忍對其使者開口啊。”

範蠡聽罷,親率中軍,左手提鼓錘,右手操袍擊鼓,大聲對越軍下令進攻,然後對王孫駱道:“我王已將軍隊指揮權賦予下臣,使者您即刻退去,我軍不時將有得罪了!”

吳使王孫駱涕泣而去。

吳王和一班臣子陷入越軍的層層包圍。大夫文種將信綁在箭上射給吳王,說:“上天蒼蒼,或存或亡。當初上天將我越國賜給吳國,吳國違背天意而不取。況且吳國還犯下了六大過錯,以致落到今日滅亡的地步,大王您知道嗎?

“一,誅殺忠誠諫言的伍子胥;二,沒有賞賜正直的公孫聖;三,重用奸人太宰伯嚭;四,肆意攻打沒有任何過錯的齊、晉二國而侮辱他們的君臣;五,肆意侵犯同屬一個分野的越國;六,是寬恕了有世仇的越國而給吳國留下大禍害。

“敝國越王謹慎地尊奉天意,敢不服亡吳的天命嗎?”

稍後,越王下令,請出吳王。

吳王夫差說:“孤的軍隊不值得大王您來討伐,請允許孤用財寶、女子慰勞大王您的辱臨!唯求保留敝國的社稷以祭祀先祖!”

越王句踐道:“那倒不必了。寡人準備把您安置到甬東(現在浙江舟山市定海區)地方居住,準許您隨身攜帶三百家吳人以奉餘生。”

吳王辭謝說:“天降禍於吳國,不早不晚正好落在孤的身上,孤成了失滅宗廟、社稷的人。吳之疆土、臣民既然都歸越之所有了,孤也老了,哪裏還能事奉君王您?”

說罷,回身對下人道:“孤是活著慚愧,死了也慚愧啊!孤悔不當初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孤有何麵目去見子胥和孤的先父啊!

“孤死後,爾等一定要用三張絲綢的刺繡品重疊來蒙住孤的眼睛和臉麵,使活人不顯於孤的眼前,已死之人也見不到孤的樣子。孤除此之外還能怎麼樣呢?!”

說罷,伏劍自盡(注:也有說上吊)。對夫差的可悲結局,後人有詩點評道:

信聽讒言疾不除,忠臣須殺竟何如;

會稽既雪夫差死,泉下無顏見子胥。

冬季十一月丁卯日,即二十七日,吳王自殺,越王滅掉吳國,但並沒有寬恕吳國太宰伯嚭而殺了他,因為他的罪名是不忠於主上,然後按禮將吳王厚葬在秦餘杭山附近的卑猶(現在太湖以東七裏的蘇州大陽山)地方,伯嚭也被葬在附近,吳國疆土盡歸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