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 言(1 / 2)

前 言

說到中國的春秋這段曆史,《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國語》以及成書再較晚一些的《吳越春秋》等史書中都有記載。但就其曆史性和文學性而言,則首推《左傳》,書中不僅記載著有關春秋時期,周王室、魯、晉、齊、宋、衛、楚、鄭、秦、吳、越等當時主要諸侯國在這二百九十四年間的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麵的第一手原始資料,內容還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而且敘事詳細,敘事中巧妙地透露作者自己的觀點,而且記事寫人具有相當的藝術性,運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學手法,尤其是寫戰爭和外交辭令,成為全書中最為精彩的部分,文采與神韻媲美。由此可見,我們中華民族在春秋時候就已經是一個積累了豐富史料和文字的民族,這是整個人類文化史上的莫大榮耀。它對中國後世的史書《國語》、《史記》、《吳越春秋》等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了中國史書中文史結合的典範。

我們現在看到的《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但這也不是原書的名稱。因為至少在西漢初年以前,“傳”的本意是一種解釋,是一種用和原文不同的語句而加以說明的解釋。因此,有了“傳”就一定有和“傳”不同文字的原書。這本原書,就是經過孔子編纂的魯國《春秋》,《左傳》的原書名即是《左氏春秋》,這在漢哀帝時代的公元前一世紀末就已經得到了認定。但對於其作者,則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春秋末期魯國君子左丘明所著,這主要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認為;有說是戰國初期衛國人吳起所著,因為吳起正好是衛國左氏(現在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力本屯鄉左崗)人;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是戰國初期魏國人所著。總之,各有各的證據和說法,爭論了二千餘年都沒有定論。

《左氏春秋》原本是獨立於《春秋》的文學史書。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左傳》則是公元前一世紀末,西漢後期的劉歆把《左氏春秋》拿來編纂,刪除了一部分,然後結合魯國《春秋》,加上解經的語句而組成的《春秋左氏傳》,因此,它已經不是原來的麵貌了。因為劉歆是漢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的後裔,所以經他編纂的《春秋左氏傳》反倒流傳、保留了下來,以致原書《左氏春秋》在曆史的長河裏失散了。

本書《中國春秋史說》,在編著的過程中,上半部分主要依據的是《左傳》、《國語》等,下半部分主要依據的則是《左傳》、《吳越春秋》等。需要說明的是,《吳越春秋》的成書畢竟還要晚幾百年,所以對有些人物、事件、地點以及發生的時間的記載,本人在編著過程中確實發現和《左傳》所記載的有較大的出入和矛盾,因此,本書在不加說明的情況下一律以《左傳》記載的為準。

本書在編著過程中,主要是將春秋時期參與爭霸的主要諸侯國,即春秋五霸及相關諸侯國所發生的主要事件,仍按《左傳》原有的編年體體裁所記載時間的先後次序,用正麵的、通俗易懂的語言,按國家以及所發生爭霸的相關事件串聯而成,當然也加進了少量鋪墊使其讀起來更加通順、合理,尤其在後半部分中加入了大量《吳越春秋》中記載的事件,中間還揉進了少量《史記》等史書中的相關記載而組成了十五回章節,其中的注解、解經的語句和涉及《詩經》等詩句的語句一律采用仿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