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旌旗獵獵,戰鼓擂擂,江淮沿岸盡是赤衣營盤。一句“還我河山”,激起的不隻是千萬人的呐喊,還有幾十年忍辱負重之恥的強烈抵觸:靖康之恥、徽欽北狩、國破家亡,以及遍體鱗傷之後仍令所有人都難以接受的西湖苟安。
最不願看到這個結果的人,往往就是反抗態度最堅決的英雄:嶽飛、李綱、韓世忠、虞允文……他們前赴後繼地衝向敵陣,身後則是大批矢誌不渝的追隨者。他們看破了生死,忽略了家人兒女,隻為實現那個讓萬千華夏子民渴盼已久的夢想。他們目力所及之處,隻有鮮血,隻有敵人,隻有那些被外族侵占的故土和鐵蹄下飽受煎熬欺壓的無辜百姓。他們恨,恨敵人覬覦中原物產便大舉踏破燕山而來;他們怨,怨高居廟堂的官家庸碌怯懦,在奸佞的蠱惑下竟屢次錯失大好良機;他們悲,悲自己沒有早生數十年,未能在這座大廈即將傾頹的時候站出來伸手將它扶正。他們是臣子、戰士、儒士,更是國家的救星、民族的守護神。他們的夢想,就是所有華夏人的夢想,哪怕這個夢想鮮血淋漓,甚至直接和死神交臂。
夢想的名字,叫作複仇、雪恥。
複誰的仇?複攻破國都、擄走二帝的仇,複掃蕩中原、屠戮生靈的仇。雪誰的恥?雪大宋百年基業亡於胡虜之恥,雪山河破碎葬送於金人之恥。咬牙切齒的仇恨,深入骨髓的恥辱,如何能被忘卻,又如何能被擱置?
帶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一個人終於站了出來。
他是一個身材魁梧的文生,卻又不是文人——他帶著自己的軍隊反抗金人,在金人的領地上吼出了“恢複中原”的呐喊。他是武人,卻又不隻是武人——在數十年的宦海沉浮中,他愛民如子,鋤強扶弱,並且從一而終,成為那個偏安王朝中最令人驚歎的良臣。在大願成行之際,他卻帶著無限的悲哀和遺憾閉上了雙眼。
他,就是南宋第一詞人,辛棄疾。
八百年前,他是文臣,是詞人,也是軍事家,還有著一身山舞銀蛇的劍法。
他起於山東,投身義軍,在軍隊逐漸壯大之時,毅然投身自己的父母之邦。
他受盡政敵殘害,雖被皇帝冷落,卻仍不改初心,在暮氣沉沉的官場上堅持故我。
他有自己的理想,有畢生的追求,即使遭遇連番的打壓,也不肯做出分毫讓步。
他苦心孤詣,傾盡全力為國籌謀,得到的卻永遠是冷淡的回應。
他是個孤獨的人,卻又並不寂寞。他的詞作,鬥轉星移,被譽為蘇東坡後最璀璨的一顆明星;他的政論,鞭辟入裏,對當時客觀形勢的分析透徹至極。他一生樹敵,被文武百官視為桀驁不馴的同僚,卻被百姓誠心擁護,成為戍守一方的遺世賢人。
辛棄疾的故事,就是如此地與眾不同:他自幼出生在金國,卻始終認定自己流著的是大宋的血液。他兩次落榜,卻用鷹隼般銳利的目光,將敵國盡收眼底。他舉兵抗金,打得金人肝膽欲裂,為苦盼王師北渡的漢人百姓注入最有力的強心針。他直麵詰難,不畏路途遙遠,輾轉騰挪,隻願天下大定。
他就是這樣一個固執的人,固執到認為夢想就是用來實現的。然而,當理想破滅、人生漸盡之時,他又該何去何從?
現在,翻開這一頁,讓我們重新走入八百年前那位孤膽英雄辛棄疾的世界,去細細體會他在治亂交彙中所看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