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經營古玩生意的還是收藏古玩的,隻要進入古玩行業就要了解和懂得行內的規矩或習慣,否則就無法真正入行。
行有行規,道有行道,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會體現你入行多深和入道多久。
作為店家,擺在明麵上的是給不懂古玩的愛好者看的,擺在暗處的是給行家看的,擺在保險櫃裏的是給真正眼力買家看的。你有沒有機會上手真貨,行家也好,藏家也好,主要取決於道性和眼力。
眼力好而道性不好也都隔著層,不一定拿出來讓你上手。在圈裏,有些寶貝不一定想出手才讓你看的,真懂才有相互切磋的必要。
傳統七十二行,古玩為大,原因是所有人在古玩行裏才能體現真正的平等。
過去乾隆皇帝不怕別的,也是怕古玩行家三分。
說明真正的古玩行家不會把任何人放在眼裏,不管你是誰,佩服的隻能是有道性的眼力人。
古玩行之所以有諸多的規矩或習慣,也是曆代古玩商和藏家們總結經驗教訓後形成的,流傳至今大體上有如下一些情況:
1.過去古玩行看貨自古不問來路。你就是再怎麼問,持有人也絕對不會說實話。不像今天的拍賣行,藏品要看流傳有序(說明高仿厲害、眼力退化和行業複雜)
2.發現店家拿出來的貨有問題,在過去是口朝下輕輕地放下藏品,你要給店家說出子醜寅卯來。懂規矩的店家要請客給錢(學費),不懂規矩的就無所謂,拍屁股走人,但店家是很害怕的。現在就不同了,都是知假賣假,騙的都是不懂裝蒜的有錢人或者故弄風雅的官家。
3.貨主持有古玩欲賣出時必須先開價。賣家不開價,買家絕不會給價。這是防備貨主賣古玩是假,摸行情估價格是真。
另外,賣家開價太高,買家有權不還價。如果買賣雙方因價格分歧沒有成交,賣家另找下家洽商仍未成交返回第一買家時,第一買家一般也不會購買了。
4.內行的商家和藏家對容易損壞的瓷器、玉器、玻璃器、珠寶等古玩都不會手遞手傳看,而是要等對方將物品放置在固定物體上之後才拿取觀賞,萬一物品損壞責任自明。
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拿法,如果發現對方上手方法不合規矩便被視為外行,行家不會拿出其他古玩供其欣賞,也不會進行交流或交易了。
5.如果商品被買方損壞,自然包賠,但價格會有商量,貨主也會作出適當讓步,但不會低於成本價,破損商品歸買方所有。
6.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時不應有第三者在場,不懂行規的勸其離開,懂行規的會主動回避。因為交易信息被泄露極易造成各種糾紛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