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崩塌的世界(1 / 3)

蟲洞60多年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蟲洞”理論。那麼,“蟲洞”是什麼呢?簡單地說,“蟲洞”是宇宙中的隧道,它能扭曲空間,可以讓原本相隔億萬公裏的地方近在咫尺。

早在20世紀50年代,已有科學家對“蟲洞”作過研究,由於當時曆史條件所限,一些物理學家認為,理論上也許可以使用“蟲洞”,但“蟲洞”的引力過大,會毀滅所有進入的東西,因此不可能用在宇宙航行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研究發現,“蟲洞”的超強力場可以通過“負質量”來中和,達到穩定“蟲洞”能量場的作用。科學家認為,相對於產生能量的“正物質”,“反物質”也擁有“負質量”,可以吸去周圍所有能量。像“蟲洞”一樣,“負質量”也曾被認為隻存在於理論之中。不過,目前世界上的許多實驗室已經成功地證明了“負質量”能存在於現實世界,並且通過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負質量”。

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物理係研究人員的計算,“負質量”可以用來控製“蟲洞”。他們指出,“負質量”能擴大原本細小的“蟲洞”,使它們足以讓太空飛船穿過。他們的研究結果引起了各國航天部門的極大興趣,許多國家已考慮撥款資助“蟲洞”研究,希望“蟲洞”能實際用在太空航行上。

宇航學家認為,“蟲洞”的研究雖然剛剛起步,但是它潛在的回報,不容忽視。科學家認為,如果研究成功,人類可能需要重新估計自己在宇宙中的角色和位置。現在,人類被“困”在地球上,要航行到最近的一個星係,動輒需要數百年時間,是目前人類不可能辦到的。但是,未來的太空航行如使用“蟲洞”,那麼一瞬間就能到達宇宙中遙遠的地方。

據科學家觀測,宇宙中充斥著數以百萬計的“蟲洞”,但很少有直徑超過10萬公裏的,而這個寬度正是太空飛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負質量”的發現為利用“蟲洞”創造了新的契機,可以使用它去擴大和穩定細小的“蟲洞”。

科學家指出,如果把“負質量”傳送到“蟲洞”中,把“蟲洞”打開,並強化它的結構,使其穩定,就可以使太空飛船通過。

蟲洞的概念最初產生於對史瓦西解的研究中。物理學家在分析白洞解的時候,通過一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發現宇宙時空自身可以不是平坦的。如果恒星形成了黑洞,那麼時空在史瓦西半徑,也就是視界的地方與原來的時空垂直。在不平坦的宇宙時空中,這種結構就意味著黑洞視界內的部分會與宇宙的另一個部分相結合,然後在那裏產生一個洞。這個洞可以是黑洞,也可以是白洞。而這個彎曲的視界,就叫做史瓦西喉,它就是一種特定的蟲洞。

自從在史瓦西解中發現了蟲洞,物理學家們就開始對蟲洞的性質發生了興趣。

蟲洞連接黑洞和白洞,在黑洞與白洞之間傳送物質。在這裏,蟲洞成為一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羅森橋,物質在黑洞的奇點處被完全瓦解為基本粒子,然後通過這個蟲洞(即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羅森橋)被傳送到白洞並且被輻射出去。

蟲洞還可以在宇宙的正常時空中顯現,成為一個突然出現的超時空管道。

蟲洞沒有視界,它隻有一個和外界的分界麵,蟲洞通過這個分界麵進行超時空連接。蟲洞與黑洞、白洞的接口是一個時空管道和兩個時空閉合區的連接,在這裏時空曲率並不是無限大,因而我們可以安全地通過蟲洞,而不被巨大的引力摧毀。理論推出的蟲洞還有許多特性,限於篇幅,這裏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