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也確實曾經擁有一段類似的曆史,隻不過在我的筆下,可能朝代和人名都有所改變,於真實的曆史事件隻是有點兒類似,卻不是完全相同。但是,這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一部好的作品,無非就是以古喻今,同時還要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信念,一種觀點,一個做人的道理。
文筆或詼諧,或柔美,或倔強,或沉穩,或冼練,或老辣,或稚嫩。不管怎麼樣,隻要能夠把故事當中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就算是成功的。如果,在此同時,還能夠讓人明白一個道理,糾正一個觀點,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每一部作品都不例外,都是作者本人對社會現象的理解。然後,把所有的相關的或者不相關的事件,用一條有價值的線索把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定的邏輯體係。
讓一種思想的火花,在字裏行間跳躍起來,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讓讀者再對作品進行進一步的想象再造,從而讓讀者讀起來,如同身臨其境一樣,有著自身的感受,才能夠形成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才能夠讓作品有了靈魂,有了活力。
通過對某一個朝代的特有的現象,特別是宦官專權的現象,進行描寫和披露。
因為,有些事情,人們不去剖析它的曆史原因,或者,沒有做過深刻的探討,往往會把某一時代,也就是我們知道的較多的那個時代的現象,說成是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現象,或者說是該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比如說,太監專權這件事情,由於我們平常了解較多的,不管你是從電影裏,還是從電視劇裏,還是從或者報刊裏了解的。你可能會認為明朝是太監專權最為鼎盛的時代,其實,那是大錯而特錯了。
太監專權最為鼎盛的時代是唐朝。
如果你想要知道為什麼是唐朝,那就請你安下心來,慢慢地去認真,細心地讀一讀本書。你同明朝比較一下,看看是不是在唐朝,才是太監專權最為鼎盛的時代。
本書是從一個小太監,而又不是太監的人,一出生的時候開始著筆。把他的一生的所有的事情,包括其在孩童時代,所受到了家庭環境的熏陶,從而養成的性格的怪異,逐漸地導致了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作為主要的落筆點。對其心理和行為,進行深刻的剖析。讓你對一個小人物,卻由於一點兒一點兒的惡性的積累,從而,一躍成為天子般的人物,把持了朝野的所有權力。
但是,最後卻由於自視太高,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忘乎所以,讓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把自己給玩弄了。
也就是人們所常說的,打掉的牙自己往自己的肚子裏咽。自己釀的苦酒自己喝。自己搬起來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好像以上的說法,也挺警示和現實的意義。但是,歸根結底一句話,那就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天作孽,不可留。人作孽,不可活。
是作品,就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
藝術隻所以來源於生活,那就是每一本書都必須以現實生活中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為基礎,來增加作品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