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淩晨和一個新認識的北京姑娘小孫通了快通宵的電話,她跟我說了一件特別有感觸的事:不幸碰上了幾個對自己特別有惡意的人。
作為一個新入職的應屆生,小孫算是純新人一個,對於職場關係可算是一竅不通。她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有兩個老員工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總是各種拿話懟她,平時她主動打招呼,這倆人對她也愛理不理。更嚴重的是,就在昨天,小孫的部門經理找到她,語重心長地跟她說:“小孫啊,我們有同事私下和我反映,說你不太合群。作為一個新員工,和老同事之間要打好交道才是,對不對?”
小孫當時完全愣住了。
因為,她還沒有正式進公司之前,家裏就三番五次叮囑她:一入職場深似海,一定要和同事搞好關係,否則以後他們有事兒沒事兒給你臉色看你就有得受了。所以小孫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言行,竭力與人交好。
但是即便如此,小孫還是一直被人非議,而且她還感覺到,越來越多的新老同事,都漸漸對她變得疏遠起來。
“為什麼會有同事莫名其妙地就對我產生惡意呢?”
小孫這樣問道。她想破腦袋也想不到自己到底哪裏得罪了別人。
我並沒有深究別人對她產生惡意的原因,而是問她,一開始發現別人的惡意時,是如何處理的,有沒有想過什麼解決方法?
她想了想說,她跟自己的姑媽反映過這個問題,姑媽給出的解決方式是:一旦你感受到誰對你有惡意,就不要跟他多來往了,平時自己注意點兒,對這種人最好保持距離。
小孫大體上按照這個思路去做了。我似乎察覺到了問題的所在。
我以為,小孫的姑媽給她的解決方式,完全治標不治本。
為什麼這麼說?
對待一個有惡意的人,看起來敬而遠之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可是在一些社交環境下,這樣的人往往無時無刻不在和你產生千絲萬縷的聯係,盡管你想躲,可你能躲得掉嗎?
比如職場裏的一個“壞”同事,的確除了工作上的事情,你可以再也不跟他產生交集,保持一種退避的態度。但是你能保證他不會在其他同事,特別是上司那裏給你打小報告說壞話,不會在你遇到工作麻煩的時候背後捅你一刀嗎?
再比如一個奇葩又討人厭的室友,你可以每天當他不存在,自顧自地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嗎?
你當然可以來一句,“我不屑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我自己搬出去租房子住不行嗎?我辭職去別的公司不行嗎?”
但是,這終歸不是解決之道啊。到了另外一個環境,誰能保證不會再出現一個對你有惡意的人呢?
而你的刻意保持距離,隻會讓自己更加被孤立,最終反而成了不合群、沒人搭理的那個人。因為人們總是會自發地抱團,欺負某個被孤立的人,這在生活中太常見了。一旦形成了這種許多人針對你一個的局麵,就很難挽回了。
下麵再說說“惡意”的來源這個問題。
曾經我也很困擾,明明試圖對每個人都友善,但是為什麼總會有人對我產生明顯的惡意呢?我苦思冥想,也沒覺得哪次得罪過他們啊……
這種情況其實和小孫非常相似,如果連對方產生惡意的原因都不知道,要想去解決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但後來,我漸漸明白了一點——有些惡意,它根本就沒有來源。
曾經有這樣一個很搞笑的寓言:
一對夫妻騎著驢趕路,丈夫心疼妻子,讓妻子騎驢,自己跟著走。被一個路人看到了,冷言冷語嘲笑他:“這人是個“妻管嚴”吧,看他討好老婆成啥樣了?”
丈夫深受打擊,於是換了自己騎驢,妻子跟著。又有路人指責他:“你這人咋回事,不懂心疼老婆?”
於是丈夫和妻子一起騎上了驢,又遭人罵了:“你們這麼不懂得愛護動物?驢也是人類的好朋友不是嗎?”
好吧,倆人隻好一起下來牽著驢走。這下更多的人哈哈大笑:“這倆傻瓜,有驢居然都不騎!”
這個寓言雖然像是個段子,卻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你永遠無法討好所有人。除此而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哪怕你隻是在過自己的生活,都不能避免別人對你產生惡意。
而惡意的根源,很可能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這樣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
你用iPhone,用Macbook,阻擋不了用低端品牌的人對你產生惡意:這人真能裝,明明工資沒幾個錢,還非要買這些敗家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