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統治後期,由於政局的黑暗殘暴,廣大的人民群眾被不斷地推向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為了維護基本的生存權利,工人階級反壓迫、反剝削的罷工鬥爭,農民階級抗捐,抗稅、反暴政的起義洪流,青年學生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浪潮,一時間此起彼伏、風起雲湧。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特別是輕工業趁著西方列強忙於戰爭,無暇東顧的間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重工業的發展相對也有較大的增長。民族工業的發展直接催發了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成長和迅速壯大。在這場反壓迫、反剝削的鬥爭中,中國工人階級逐步覺醒,開始了從自發鬥爭向自覺鬥爭的轉變。據有關資料統計,從1916年—1920年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工人的罷工鬥爭達到了百次以上,其中,前期多為經濟鬥爭,後期則以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罷工為主要內容。甚至在上海,廣州、武漢,天津等地出現了最初的工會組織。

伴隨著工人階級接連不斷的罷工鬥爭,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更是不斷高漲。1918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勾結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秘密簽訂了《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和《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使日本取得了在我國駐兵、軍隊自由出入東三省和蒙古的特權。隨之,近十萬日軍氣勢洶洶地開進到東三省。段祺瑞政府賣國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北京大學的全體學生首先奮起,他們召開緊急會議,組織遊行示威活動,揭露段祺瑞政府投敵賣國的反動罪行。不久,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舉行大規模的集會遊行,抗議政府和日本簽訂秘密軍事協定,為一已私利而投敵賣國。留日學生的愛國行為遭到了日本軍閥政府的鎮壓。留學生們遂決定實行罷課,並組織歸國請願團。5月18日,留日學生第一批30餘人回到北京,北大等高校舉行罷課,並決定聯合各高校學生,與留日學生歸國請願團一致行動,掀起反對內戰和反對中日秘密外交鬥爭的新高潮。第二天,北大,高師學生代表,商會聯合會代表先後到北京政府門前請願。同時,上海、天津、福州等地的學生也紛紛向當地政府請願,強烈要求廢除中日兩國政府的秘密軍事協定。

正當中國工人階級不斷發展壯大和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的時候,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曆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曆史的時代。”

十月革命勝利以後,俄國蘇維埃政府立即宣布廢除沙俄政府同外國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與中國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消息傳到中國以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信心,並給中國革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使中國人民從偉大的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嶄新希望。於是,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在全國各報刊中不斷出現,同時也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談論的中心議題。11月10日,上海《民國日報》在要聞專欄中,以《突如其來之俄國大政變》這一醒目的標題,報道了“彼得格勒戍軍與勞動社會已推倒克倫斯基政府”的消息。1918年初,孫中山又在《民國日報》上發表元旦社論說:“吾人對於此鄰近的大變革,不勝其希望也”。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甚至編寫了《兵變歌》唱道:“四萬萬同胞笑嘻嘻,幸福不讓俄羅斯”。鼓動廣大士兵起來反對北洋軍閥政府。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革命的發展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在思想文化戰線上,主要表現在促使由小資產階級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向著社會主義方向發生質的飛躍。1918年7月,李大釗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的著名論文,通過比較十月革命與法國革命的兩種不同性質、特點,宣傳了十月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澄清了當時思想界一些人對十月革命的模糊認識。隨後,他又在《新青年》上先後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勝利》等論文,深刻地闡述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勝利的本質區別,指出十月革命是“勞工主義的勝利”,是“二十世紀世界革命的先聲”,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充滿信心地預言“由此以後,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克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克主義凱歌的聲,”並高呼“試看將來之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這三篇文章的發表,第一次在中國向廣大的知識分子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