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詭異的冠形飾(1)(1 / 3)

一直到今天,李安浦仍然說不清,自己的博物館副館長烏紗帽被擱在一旁後,上蒼有所恤念,使他意外地獲得了一件冠形飾,還是因為得到了冠形飾,才殃及職務?

冠形飾的古樸與精美,足以令人為了擁有它而甘願舍棄其餘的珍藏。當然,要透過它的色澤與質感,懂得它深沉的內涵,猶如懂得心心相印、惜惜相愛的情人——這才叫賞識。

更深人靜時,李安浦離開電腦,獨自倚靠在沙發上,借著從窗戶外透入的幽光,打開錦盒,用手指輕輕撫弄這件寶貝,頓時浮起一股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心緒,也夾雜著一陣隱痛。

這,是一件良渚晚期的玉器,曆經漫漫4000多載歲月,至今仍晶瑩剔透。打磨得非常光滑的淺褐色玉身上,敷施著土沁的痕跡。用燈光一照,則呈現雲霓般的紋理。冠形飾上,醒目地鐫刻著神人獸麵紋。常見的冠型飾是素麵的,惟獨它有紋飾。這紋飾非常奇特,也很洗練,上部為人形,重圈環眼,巨口大張;下部為獸形,蜷曲的鱗爪和獸腿作匍伏狀,獸頭在掙紮中顯示馴服。整個兒構圖,充滿了逼人的魅力。

李安浦很清楚,這圖案,是良渚人的神徽,是良渚時代神秘文化的象征。神徽含有深邃的宗教意義,因為它本來就是一種祭祀的禮器。那麼,良渚先人究竟在實際存在物上作了怎樣的衍化呢?獸形又究竟是哪種動物的抽象?曆來眾說紛紜。不見角、須、鬃、尾,僅有五官的神獸紋,便撲朔迷離。何止是撲朔迷離?冠形飾透出的那股神異的力量,更默默地將人震懾。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混沌、窮奇和檮杌,可謂聲名遠揚。不過,他們都是負麵人物死後的怨氣所化,形象之醜陋不難想象。位居四大魔獸之首的是饕餮,光看這兩個繁瑣的象形字,就讓人覺得是魔獸無疑。

史實果真如此嗎?

被圖案化了的饕餮,曾出現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左傳?文公十八年》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杜預注曰:“貪財為饕,貪食為餮。”這從根本上定了性,饕餮乃貪食惡獸。饕餮紋即獸麵紋。引申出去,就可用以比喻那些貪婪者、凶惡者。

饕餮紋並不僅僅出現在青銅食器或酒器上。古代的建築材料,也會采用饕餮紋裝飾。比如饕餮紋瓦當,多為半圓形,圖案浮雕比青銅器上的簡約,但遠觀的效果不錯。在古代家具上也有以饕餮紋作裝飾的。

事實上,饕餮紋的出現,比商周時期早得多。

博物館的庫房裏,藏有幾十件良渚玉器,都是陸續從本地西樵山、俞墩山等幾個遺址發掘出土的。其中有玉琮、玉璧,有玉管、玉珠,也有冠形飾。那件冠形飾,也有紋飾,與李安浦手裏的一模一樣。精美的神人獸麵紋,仿佛從一個範子裏出來的。

半年前的一天,李安浦的辦公桌上,出現了一件放在錦盒裏的冠形飾。它被送到市博物館的一個專題展,展覽了半個月,然後與另外幾件文物一起拿回來。拿回來時才發現,庫房鐵櫃裏的冠型飾居然還在,旁邊配有一張寫著“西樵山M24”字樣的標簽,根本沒人動過。兩件冠形飾一模一樣,完全是孿生兄弟,甚至連標簽都沒什麼差別!

這太令人匪夷所思。

李安浦尤其感到震驚。

他明白,突然冒出一件冠形飾,絕非小事。問過保管部主任老周,老周一口咬定說,他從來沒有單獨拿過冠形飾。送出去的就是這件,根本不可能搞錯。但是,無論如何已經錯了。難道它是孫悟空身上的毫毛,吹一口氣就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