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邪教 第○○一章 鄉間少年(1 / 2)

綿延的丘陵如同風吹起的浪,浪尖是峰嵐,浪間是山穀,山上是成林的鬆樹,風吹過來,傳出一陣陣鬆濤,“嘩嘩”。

兩條小河溝從兩條山穀中分別流出,在山口彙成一條溪流,溪流灣成了一個小塘,塘不寬,卻很深,常有過斤重的大魚出沒。塘邊有兩棵巨大的榕樹,虯枝錯節,冠蓋蔽日,於是這裏就有了人家。在河塘裏擔水,從榕樹下聊天,在石板砌成的小河邊洗浣衣服。

人家多了,就成了村落,當地人把這個村落叫做那幫。那幫村的田地都歸一個人家,就是地主石崇元。石崇元是本村的地主,也是本村的族長,村裏所有的人都租種他的地,每年收到地租後,他會組織村民把稅收公糧交到離這裏十多裏外的一個叫奇石上裏的鄉屬裏所,然後繼續回來過自己的日子。

這種日子,已經過了很多年,聽老祖宗的老祖宗說,明朝庭的時候交給官保,清兵入關以後,建立了清朝,就把稅金交給清朝的官保,稅收沒有變,還是十稅一,隻是收租的人變了,從漢人的袖衣變成了滿人的馬褂,頭發也弄成怪樣,剃一半留一半,留下一半的還要結成辮子,頭發多的還好看,頭發少的結的辮子又黃又細,實足象條豬尾巴。

當地地處嶺南,常年濕熱,因此常人都把頭發盤上頭頂,用木簪別好,到也清涼透氣,有些辮子粗長的,在頭了盤上兩圈,竟然可以當頂帽子,擋往太陽。

今天,是石地主石崇元家的好日子,他的兒子石達開十六歲了,正式蓄發。請親戚朋友一起來坐坐,喝頓酒,見證石家有子已長成的快樂。一大早,石崇元就讓家裏的長工放翻了三頭大豬,三頭兩百斤水重的大豬,四五百斤淨肉,幾十隻雞,瓜果菜蔬樣樣齊全,石家的大女婿周龍貴家還送來了兩百斤好酒,看來石老地主還是相當看重這件事。擺開十桌正席,那是有頭有麵的人坐喝的,八人一桌,準備的是九菜一湯十大碗。再預備好豐富流水席食材,那是給女人和孩子們以及那些不太重要的人準備的,一個木盆把蒸熟的玉米紅薯等雜糧放在底層,中間一層是蔬菜瓜片,上一層是大塊的豬肉,油湯滲到下麵,把玉米紅薯泡得噴香。這個流水席是沒有桌椅的,夠七八個人,就端一盆出去,放在地上,人圍在木盆邊蹲著吃,吃完就散,不提供酒。

石家上上下下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隻有今天的主角石達開還在不遠處的補鍋鋪裏,做他自己的事。

這是一個低矮的小鋪麵,一個小風箱帶著一個磚砌的爐子,爐子中間,是一個不知道什麼材料製成的坩鍋,輕輕一拉風箱,打鐵炭發出熊熊的火光,生鐵在這裏溶成鐵水,成為補鍋的材料。一個年紀約五十歲的男人,正認真的補著麵前的鐵鍋。這隻鐵鍋爛得不大,就是底部有兩個小孔。男人在坩鍋裏舀出一小勺鐵水,放在小孔上,兩邊一夾堵,小孔就被塞上,男人小心的處理好鍋裏的疙瘩,不讓它在將來的使用中造成防礙,至於外麵,隻管留下一個難看的鐵補丁,並不影響使用。

兩個小孔,隻需要兩勺鐵水,很快就補好了。這個時代,補鍋是個很不錯的行業,屬於高技術工種,由於全國缺鐵,民間少鐵,一家隻能有幾樣可以稱之為奢侈品的鐵器,一是炒菜的鐵鍋,二是做飯的鼎鍋,此外就是菜刀和犁耙,能夠再有一把柴刀,就算是小康。在北山裏那幫一帶,石崇元家不僅有柴刀,還有五把木柄大斬刀,十條鐵打的梭鏢,可見實力不凡。

補鍋佬叫羅連山,客家人。七年前來到這裏,就再也沒有離開,偶爾也會挑上擔子去到山裏各處補鍋,但是絕大多數時間都留在這裏,今天,他還是石崇元家的主賓。四裏八鄉的人都知道,石崇元家的這個兒子,是補鍋佬帶給他們的。

那還是七年前的事了。

七年前,在廣東的增城派潭,一場瘟疫帶走了不少人的生命,其中就有一個姓石的人家。這家的孩子石崗頂跟著補鍋佬當學徒,當石崗頂跟著師傅走街串鄉補鍋回來時,發現家裏會喘氣的人已經沒有了。在補鍋師傅的幫助下,石崗頂埋葬了自己的家人,去到補鍋師傅的家,才發現,補鍋師傅的娘子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跟人跑了,隻留下一個四歲的女兒香草,蓬頭垢麵,在村裏乞討為生。補鍋佬帶著女兒和徒弟,開始了四處飄泊的日子。

冬天的時候,他們沿著江水來到了廣西貴縣北山裏的那幫村。黔江河水在不遠處流過,這是一條繁華的水路,每天千帆競渡,下達梧州上達柳州,隻是水路的繁華並不與山這邊的人家有什麼相幹,這裏依舊是刀耕火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棲。純樸的民風讓他們有了在此定居的念頭。地主石崇元,拿出一些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收集來的破鐵塊,讓補鍋佬給他打成梭鏢,組織一支自家的衛隊,看家護院。

一次次融化又一次次鍛打,終於把鐵塊裏的雜質溶掉,打成了百煉鋼,交付了十把梭鏢。九歲的石崗頂成了補鍋佬的幫手,拿著錘子,師傅點到哪裏就打到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