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三年新春告白(1 / 3)

迎新送舊之際,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寫下曆史。

雖然至今手腳有些不便,

但我的頭腦還清楚,

我的手還能動,還能寫一筆字,

還可以講話,能與大家結緣,

行年至此,

我感受生命“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憂不懼、不喜不怒、

無輕無重的平靜和歡喜。

所以我想,

人生縱有曲曲折折、風風雨雨,

不懼曲折困境,效法菩薩精進向前,

所謂“向前有路”,

向前的人生必定有希望。

各位護法、朋友們,大家吉祥!

開春伊始,適逢中國的小龍年,我以“曲直向前,福慧雙全”先祝福大家,人人具有小龍百折不撓的精神,對未來懷抱希望,對人生不減信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去歲昨年,佛陀紀念館成為台灣訪客最多的道場。春節期間,“交通部長”毛治國來此巡禮,在觀察往來人潮車流後說,五天假期應該超過百萬人次。後來高雄市“觀光局”統計,光是二〇一二上半年就有六百七十萬人次造訪,相對的,高雄市各個飯店住房率也跟著升高了。這不但是佛館的成就,也是對高雄、對台灣的一大貢獻。當初建設的時候,我就有一個期許,希望以佛陀紀念館作為台灣文化的窗口,讓全世界看見佛館,就能看到台灣。感謝佛陀的光明照耀,這個願望終於達成;同時感謝“交通部”、“觀光局”、“水利局”,以及高雄陳菊市長和市府團隊的支持,未來在高屏溪畔擴大增設便道和停車場,解決塞車、停車的問題後,就能提供社會大眾更大的服務和方便了。

這一年,在館長慈容法師帶領下,佛館舉辦了近百場的藝文展覽活動。從蔡誌忠的“金銅佛造像收藏展”;七百多位小朋友“我愛佛館”的純真畫作;世界文化遺產“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等,都讓來訪的人士驚豔不已。值得一提的是“百畫齊芳”李奇茂、周澄等百位藝術家以他們的彩筆,傾注心力,為佛館留下清淨莊嚴。其中,梁丹豐女士的“慈悲的引領”長七米多,全館景致躍於紙上,令人稱歎。而長久以來我一直歡喜的少數民族,去年六月,在佛館展示五十六個民族的服裝特展,那亮麗的色彩、多元的生活文化及精湛的傳統工藝,真是豐富了我們的常識,為社會增添多彩多姿的一頁。

本館中;三百六十度環繞舞台設備的大覺堂,兼具會議研討與動態表演功能。去年六月,由公益信托教育基金、國際佛光會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第一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以“看見改變的力量”為主題,邀請美國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講授“鄧小平改變中國”,我也以“人間佛教改變人心”作了一場講說。十月,適逢佛光會成立二十周年,二〇一二年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開幕,我也在大覺堂發表了“幸福與安樂”。

為了鼓勵對媒體、文化、教育工作有貢獻者,公益信托教育基金也陸續在大覺堂舉行第二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第四屆“真善美新聞傳播獎”,以及第二屆“全球華文文學獎頒獎典禮”,期盼借此鼓勵並支持更多優秀人士、團體,為我們的社會注入一股美麗的清流。

去年五月,近百位菲律賓藝術學院學生演出“佛陀傳音樂劇”後,唐美雲歌仔戲團演出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千秋”,以及北京京劇團遲小秋女士帶領青年團表演多出精彩的“折子戲”等,這些都增添了佛教的藝文化。

尤其這一年,有多所宮廟的神明包括媽祖、三太子、王爺、元帥、溫府千歲等等,都說要來佛館禮拜他們的“老大”——佛祖。我一聽非常歡喜,特別囑咐弟子要熱烈歡迎,並且讓它們與佛陀排排坐。所謂佛道一家親,佛館如大海,我樂見各宗教神明、信徒的到來,讓人間的和諧、尊重、包容在佛館實現。承蒙“國家建築金獎甄選委員會”看到我們提倡文教、回饋社會的努力,頒給佛陀紀念館“二〇一二年文化教育金獅獎”的肯定。

為了提倡全民閱讀,二〇〇〇七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成立“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去年全台更有五十部雲水書車結合衛教功能的“雲水護智車”,由“教育部長”蔣偉寧先生授旗,正式啟動全台巡回了。期許這五十部書車,如海鷗展翅飛翔,將書香帶到偏遠鄉鎮,讓人人擁有知識的軟實力;倘若有人願意發心護持,或捐書、或護車,或擔任變魔術的義工叔叔、講故事媽媽等,都非常歡迎大家一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