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道:“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裏古街迂回曲折,沿街屋簷下的一盞盞紅燈籠,映出一片夜的朦朧和寂寥,經過歲月的蝕刻,卻洗不去油然而生的莊嚴肅穆之感。
坐落於成都偏南的鬧市,與錦裏隻有一牆之隔,兩棵古榕為屏,一對石獅拱衛,當街一座朱紅飛簷的廟門。雖是君臣合祀,從大門望去,也不見得多麼雄偉,卻似一座古老的書院。門上一紅匾題“漢昭烈廟”四個金色大字,本是如何提著劉備的諡號。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軍中,舉國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請建祠廟,朝廷不許,直到西晉才陸續建起一些祠堂,與劉備廟相鄰,然而劉備廟前車馬稀少,到康熙年間,幹脆君臣合廟,劉備在前,諸葛亮在後,題名為“漢昭烈廟”。
進了大門,可見一條五十多米長的甬道直達二門。滿院綠樹披道,雜花映目,隨意生長著,祠堂外的建築大多被遮掩。兩側有明代、唐代的古碑各一座,也籠罩於綠蔭之中,可謂“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走過數個院落,來到正殿,這裏不像一般佛堂那樣昏暗而霧氣繚繞,陽光能夠照射到祠堂的每一寸土地,腳下鋪著碩大的石塊,朱紅色的宮牆圍繞在三麵。殿柱矗立,殿門前敞,高聳威嚴,貫天地正氣,容萬民之情。殿中的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龕台上,頭戴綸巾,手持羽扇,顏色不如一旁的幾尊那麼鮮豔。麵容端莊,還是在軍中運籌帷幄時的樣子。曆史的風塵不能遮掩他聰慧的目光,牆外車馬的喧鬧也不能把他從沉思中喚醒,透過層層庭院,目光望向中原大地,那是他耗盡一生卻為征服的土地。如果上天再給他幾年了,若他少一點愚忠,即使千百萬曹軍也將灰飛煙滅,左是《隆中對》,右是《出師表》,雖能決勝千裏之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漫步回廊中,牆上嵌著嶽飛草書的《出師表》,筆者龍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仿佛幽暗中的閃電,“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是兩位忠臣良將時隔900年的靈魂在這裏偶然相遇。
步出祠堂,便是園林區。此刻已經陰雨綿綿,蓊鬱的水氣,在密樹濃霧中升起,聽著總有一點淒迷,任有多少豪情俠氣,卻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前塵隔海,隻留了一座小小的祠堂,讓後人整理深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