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上架後想說的話(1 / 1)

大家好我是作者瘋子,我目前在山裏工作,早上六點半起,晚上九點下班,所以我每天晚上才有空寫,真沒想到會上架。

今天的已經發了,但是要審核你們才能看到,所以比較慢。我這也很無奈,因為我一般晚上11點到12點發。

我爭取以後白天寫些,然後早點發文。

這個是因為我原來是因為從小我聽一些老人的故事,然後有了想寫的想法。

直到那些給我講故事的人都已經上了歲數,而且老人一個接一個的去世,就算現在沒去世的說話也不利索了。

心裏堵不舒服,也不知道怎麼的就想寫他們說的故事。

可是太真實了,也可能太假了,但是裏麵的名字我真的沒想到有很多大人物。

所以根本不能寫,第一次寫了三萬字,不能過,怎麼改都不能過。

我就放棄了。然後別人給我提建議用真實的曆史背景。自己編。加上一些老人說的能寫出來的東西。

謝謝大家看我的,文筆不好,突然文筆好的地方都是曆史上的真東西。

下麵是我寫作的來源背景前半段。以後寫完我在發出來,或者大家有興趣,也了了去查看。

如果寫的那裏不好請帶評論區留言。

汀江下遊重鎮——永定峰市,位於閩粵邊陲。多少年來,這裏流傳著一首家喻戶曉的民謠:

雙峰秀麗欲聳天,一排街店半山懸。

貨船渡船如梭織,棉花險灘把船攔。

峰市於明代開市,又因為她在雙峰下,所以取名曰:“峰市”。一字形的整齊街道,依山建築,俯瞰汀江。“雙江”、“拐子”兩渡口直通永定、龍岩、上杭。若封鎖渡口,憑借雙峰上的炮樓及汀江的險阻,就能固守一方。峰市交通亦便利。抗戰前龍(岩)峰(市)公路暢通無阻。滾滾汀江流至峰市,突然紆緩回環,江麵寬闊。春江水漲,平靜的江麵有二百多米寬,十幾米深,沿江貨渡如梭。

汀江繞出峰市口後,則見兩岸石壁聳立,河道陡窄,狹小處隻十米寬,有如壺口。一變為湍急的水流,巨石峪岩星布河中。衝激飛濺的濤聲如驚雷,水霧如飄絮,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棉花險灘”,緊緊地封鎖住汀江的出口。因此,汀江上遊的船隻過此,必須先在峰市停泊。凡自贛南及閩西上遊各縣來的油、米、豆、竹木、煙皮、土紙、木炭等大宗土特產品貨船至此都必須在峰市起岸,然後肩挑十裏過山,再在韓江上遊的埠頭——大埔石市落船,經潮、汕出口,運往海內外。而潮、汕的食鹽、布匹、西藥、煤油等工業品也必須經峰市過駁,上溯汀江,運至閩西及贛南等地。因此,峰市被大自然賦予了過駁口岸、閩粵咽喉的地理經濟使命,素有“小香港”之稱。

經濟繁榮必須靠水陸交通。往日的峰市雖有半程河運之便,可惜還有崎嶇的十裏過山之勞。回顧民國初年,這條過山險路靠石市的一端,就有長幾百米,高幾十米的懸崖絕壁,挑夫、士卒、旅人路過此地,必須登石級爬上半山,繞個半圓而下。如有不慎者,瞬即有墜溺崖澗之危,遇難者難以數計。道路的險阻不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損失,而且給經濟繁榮造成障礙。當年薩鎮冰將軍(福州市人)曾經為改善此路的險情貢獻了不少力量。

“半山亭之路,上至峰市,下至埔屬之石市,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閩粵巡閱使薩上將鎮冰過此,見道曲而窄,下臨絕險,販夫、走卒,在此堪虞。前後捐助銀九千元,辟成大路,行旅便之。至民國廿年複辟為公路,尚未通車,抗戰暫為破壞。”(引民國版《永定縣誌》卷三第14頁)

當時把峭壁羊腸的險徑改造成峰石嶺路之後,改變了肩挑背負的辛勞,一輛輛雞公車可載重二、三百斤往來過山,人履安途,貨暢其流。薩鎮冰將軍還在峰市的“下更樓”路旁立一石碑,並親筆題詞記述其事。可惜此珍貴文物早年被洪水衝走,內容無從考證。

時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奉省令峰市改為特種區,不隸於上杭。(等於三等縣)(引民國版《永定縣誌》卷二第四頁)於是峰市增設“水上警察”,以護送汀江航行的民船。1929年(民國十八年)後,警察局長陳榮光自封為營長,拒汀江之險獨霸一方。自印“峰川銀行”鈔票,並私鑄銀元。上至汀州,下至汕頭,各商行都必須兌換。“峰川銀行”的鈔票,借以肆意盤剝。“民國廿九年(一九四○年)複奉省令,峰市撥歸永定管轄。”(引民國版《永定縣誌》卷二第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