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圓滿菩薩道(1 / 3)

《法華經·譬喻品》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1]《法句經·世俗品》亦雲:“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眾生流轉於此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的世間裏,如何安住身心?金錢為五家共有[2],無法永久積集;眷屬合會當離,生死無法替代;人生麵臨八苦[3]逼迫,以何作為究竟皈依處,以何作為圓滿修行?唯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覺覺他、自度度他,個人才能自我圓滿。

菩薩道的圓滿即身、語、意的清淨,也就是菩薩遠離五欲[4],摧伏四魔[5],解脫愚癡的纏縛,而獲得身心的自在。例如:佛世時的蓮華色女[6],走出愛情的迷惑,成為神通第一的比丘尼;跋提王子[7],出家後了解無為的快樂,不再恐懼惡人的加害;聰明博學的大迦葉[8],聞佛法音,心開意解,成為領眾聖者;羅睺羅[9]不再妄語,除去內外塵垢,成就密行第一,是為青年的楷模;殺人無數的鴦伽摩羅[10],受到佛陀的感召,止住狂心,成就忍辱無諍的修行。這都說明遠離貪瞋愚癡,修持戒定慧,皆能成就菩薩道。

佛道雖是長遠,然而“人成即佛成”,人格的健全,道德的升華,身心的淨化,慈悲的實踐,便能成就生命的圓滿,如五大菩薩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護持三寶,弘通正法,精進修慧,利樂有情,這是菩提心的發起;廣行方便,度脫群品,煩惱漏盡,自他一如,這是菩薩道的圓滿。凡發心行菩薩道者,應以《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華嚴經》的“不忘初心”,《維摩經》的“不請之友”等,作為我們圓滿菩薩道的法門。

佛陀降魔以後才能成等正覺,吾人生活中,以六度萬行,廣行四攝,實踐四弘誓願,具有般若正智,必然能轉苦海為蓮池,化荊棘為林園,滅魔軍成正道,轉煩惱為菩提。

家庭要如何圓滿菩薩道呢?

傳統的中國社會,十分重視家庭倫理,因此,有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等倫理關係,而《禮記·大學》也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這都是說明家庭的重要。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從個人的身心淨化到家庭的建設,佛陀提出更實際,更有智慧的辦法。例如佛陀度化須達多長者的媳婦玉耶女[11],使她改掉驕奢傲慢的性情,養成和眾樂群的性格,終於挽回瀕臨破碎的家庭。佛陀為善生童子講說奉養父母、夫婦相處、家庭經濟之道,使善生回迷向正[12]。

夫妻不是冤家,兒女不是債主,家庭更不是牢獄,而是和樂互敬的淨土。家庭的和諧則要婆媳尊重,妯娌互助,和睦鄰裏,勤勞讚美,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讓自己成為別人得度的因緣。

社會要如何圓滿菩薩道呢?

現今社會麵臨的問題有:戰爭的威脅、金融的危機、種族的衝突、生態的破壞、傷殘的福利、人口的老化、失業的犯罪、貧富的不均、婚姻的暴力等。如何建設安全、安心的圓滿社會呢?佛教提出“天下一家”、“法界一如”的理想,從“人權”的尊重到“生權”的提倡,尊重包容中,同中存異,異中求同,以“無緣”的慈悲,創造安和樂利的美好社會。

佛教理想的社會,是要讓居住的環境莊嚴堂皇、雄偉寬闊;要讓自然的生態整齊清潔,平坦優雅;要讓人我的相處和善、友愛、讚歎、互助;要讓飲食的生活清淡自然,衣食無憂,各取所需;要讓休閑的生活歡喜舒暢、安然自在;要讓經濟的生活勤儉富足,喜舍共有,七寶具足,自然充滿;要讓信仰的生活恭敬供養,稱頌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