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選擇一位朋友,選擇一種生活(1 / 2)

如果每個人都在獨居的環境中生活,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與人交換,也不需要與人交流,那麼這個人不必懂得道德,也不必懂得事物的道理,他隻需要遵循自然天性,每天吃飽睡好,生老病死,過完自己的一生,是不是很理想?這樣的生活,絕大多數人不能認同。人們想要的生活總是盡可能豐富的,有很多的經曆,最好還有喜劇般的結局,人的一切境遇都來源於此。

因為有交流合作的需要,我們一定會與別人產生關係,除了我們自己,還有人能夠影響我們,甚至左右我們的生活。在我們年幼的時候,父母是保護傘,也是指揮棒,他們規定了我們最初的人生軌跡;在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是教育者,也是導航員,他們教給我們最初的人生道理;等到我們有了足夠的理智和獨立的經濟條件,我們再也不必按照其他人的想法做事,這個時候依然有人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人就是朋友。

就算最自我的人也不能抗拒朋友的影響,因為朋友可能與你朝夕相處,可能與你誌同道合,可能正好觸及你的心靈和軟肋,因為貼近,你自然會想和他們更接近一些。你們會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朋友,就算是有爭辯,也會學著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一下,漸漸地,對人對事便多了一種思路,這思路是朋友帶給你的。

正因如此,朋友的品質決定了思路的方向。如果你的朋友是個小肚雞腸、對人充滿惡意的人,你站在他的角度上考慮,自然看到滿世界的人都是直立行走的禽獸,隨時準備侵害他人的利益。想得多了,你對這個世界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抱有堅定的安全期待。如果你的朋友是個寬容的人,你接觸得多了,也同樣會發現曾經在乎的那些小事真的是小事,不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於是你也自然大氣了許多。

每當小優結交一位朋友,她總會想起很小時候媽媽對她說的話:“你要跟好學生做朋友。”有一段時間,小優很反感媽媽的這種論調,認為媽媽把人分了等級,隻看到好學生的優點,看不到那些成績差的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她甚至曾經和媽媽對著幹。

小優到了大二才漸漸理解媽媽的良苦用心。剛上大學,小優覺得自己像籠子裏的鳥飛回自然,總算體會了自由的感覺。她悠閑地享受大學生活,直到期末成績下來,才發現一向優秀的自己名次墊底。第二學期,這個狀況也沒改善。

小優不覺得自己的智商有問題,回想小學和中學,她一直和身邊的朋友們一起努力學習,圍著老師問問題,假期時候一起逛博物館,一起去少年宮上補習班。她的朋友們都是媽媽喜歡的好學生,偶爾有幾個成績並不好,需要她輔導,媽媽其實也並不反對,反而鼓勵她一定要多幫助愛學習的同學。小優想來想去,確定自己成績下降的原因,是少了一種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