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伯一族,自商國起,就是當朝符節令丞,掌管傳國玉璽。經過周,到如今的吳國。隻是,經過兩千多年的朝代變更,縱然依舊被奉為符節令丞,也改變不了人丁沒落的命運。至今,公伯一族隻剩下公伯聖德大人,和膝下兩個女兒。聖德大人自幼體弱多病,一直得承當今聖上禦賜的名醫,才保住了性命。後由當今聖上賜婚,迎娶王禦史的三千金,當今皇後的侄女。因體弱多病的緣故,聖德大人家室後庭,也就一個夫人,兩個妾室,兩個女兒均出自王氏,長女公伯莘莘,小女公伯哲哲。
梁帝23年,公伯家13歲的小千金,受他國奸細誤導,欲攜帶傳國玉璽,同奸細出逃,得長姊發覺,告知母親王氏,王氏一屆女流,又顧及丈夫體弱,恐受不了打擊,遂通報娘家一族。由禦史夫人鄒氏出麵,一舉捉拿歹徒,當場杖斃。公伯大人與王大人負荊請罪,由宮門外跪至朝堂,聖上感慨女兒幼小,思想天真,不過是受人蠱惑,好在及時發現,未釀成大錯,既然犯人已經杖斃,兩位大人又並未參與,此事已有家中女輩處理,也就作罷。
此事一出,坊間傳聞就此起彼伏,公伯家二千金自小就聰慧伶俐,姿色俊秀,小小年紀,自有一股傲氣,尤擅詩詞。12歲上元節,受邀參加宮廷宴會,一首長歌頌,深得聖上和太子的青睞。有傳,皇上有意將其賜婚於太子長子,文書已經寫成,隻待蓋章,就毫無征兆的,出了這個事情,而且,也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禦史家的長公子,二小姐的大表哥,竟也無緣無故的沒了,事後,公伯家二小姐就瘋了。
市井之人,口舌混雜,各種流言四起。一說是這公伯家二小姐,與這個表哥自幼青梅竹馬,長大後,竟然私下交好,知曉賜婚一事,兩人想要私奔。誰知被長姊發覺,告知母親。事關重大,又涉及禦史的長子,所以兩位夫人才做主,把事情辦成是遭外國奸細誘導,還真的打死了一個仆人,曝屍集市十日。也是此事,惹得兩位公子小姐,一個自縊,一個瘋了。另一說,則是,公伯家的大小姐,自小妒忌自己的妹妹,比自己懂事聰慧,姿色也在自己之上,眼看自己已經及笄,自己的妹妹反而比自己先被賜婚,心懷怨恨,故意誣陷自己的妹妹跟表哥。兩位公子小姐,又本性剛正不阿,怎能忍受誣陷,為證清白,雙雙以死明誌,結果落得一死一瘋的境地。
梁帝25年春,公伯家大千金公伯莘莘,賜婚太子長子葉瓊文,二千金公伯哲哲,賜婚梁相國家,自幼體弱多病的三公子梁哲成。
坊間一片唏噓,不過兩年時間,兩位小姐竟然得此不同的結果,大小姐的陰謀論,也愈演愈烈。
以上都是貼在皇城的告示,坊間的人卻炸開了鍋。
初春的天還有些寒,城外的柳樹剛冒出了尖,這些日子,天色陰沉,雷聲不斷,不一會兒,竟然真的下起了瓢潑大雨。還沒來得及進城的人,都躲在了離城2裏路的破廟裏,點了篝火,圍坐成一團。一邊咒罵天氣不好,一邊擰著衣袖上的水,還有人嫌腳上泥巴沾的多了,挑個棍子在那裏剝鞋上黏的緊緊的黃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