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唐朝,中國曾經影響世界,中國改變日本,這是中國文化的驕傲。
回首清末,列強逐步瓜分中國,日本改變中國,這是中國曆史的悲哀。
曆史上溯到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曾給中原的隋朝皇帝楊廣(隋煬帝)寫信的時候說,“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日出處天子即日本國王的自稱,日沒處天子即指中國皇帝),這追求的是一種國家之間的平等,對於現代人來說,這無可厚非,但對於當時處於天之中心的中華民族或者中華文化而言,那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果然事情發展到唐朝,兩國之間發生了曆史上的第一次軍事較量即白江口之戰又稱白江村海戰,是大唐、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公元663年發生的一次海戰,戰役以大唐、新羅聯軍的徹底勝利和百濟滅亡與倭國撤軍告終。白江口之戰後,日本開始了大化革新,日本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製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間元朝擊倭不算數),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和中國叫板,所以日本對中國曾經的崇拜並不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強大,而是中國軍事實力的堅不可摧。
始於十八世紀中葉的西方工業革命,讓英法等歐洲國家提前進入了現代化,東西方的力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東方國家無論是政治製度還是科技實力都已經落後與西方,隨著西方列強的擴張,閉關鎖國數百年的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同樣日本也遭到了西方列強的欺負,但因為文化與國情的不同,中國和日本選擇了大相徑庭的道路,日本以極短的時間通過明治維新成功的脫亞入歐,成為列強一員,而中國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在短時間內給中國帶來了嶄新的氣象,維新力量與革命的力量使暮氣沉沉的中國緩慢接近現代政治文明,但爆發於1894年的甲午戰爭徹底摧毀了洋務運動的清政府剛剛建立起來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路徑的改革自信,從此日本就像夢靨一樣纏繞著中國。
日本是一個開放的民族,又是一個狹隘的民族,它在強者麵前是一副謙虛的模樣,對於弱者卻往往暴露出其野蠻和非人性的一麵,它成為列強之後,發現昔日的強者--中國竟然是如此的虛弱,那種盛唐時代對中國的謙卑心態蕩然無存,日本人占領朝鮮後,跨過鴨綠江,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而中國辛亥革命,大清崩盤,洪憲複辟,軍閥紛爭,更給了日本機會,1931年發動9.18事變,占領東三省,1937年全麵發動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抗戰,才把日本人趕出中國。
在國破家亡的時代,那些寧死不屈的中國軍民無論是正麵抗戰的國民黨軍隊還是堅持敵後遊擊戰的共產黨軍隊,當他們將自己的身軀融入祖國山河的瞬間,他們托起了中國的脊梁,托起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中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被賦予了不屈的靈魂,抗戰中國的力量,既在槍炮更在精神,敵強我弱,你可以打敗我們的政府,占領我們的城市和鄉村,但是不肯屈服的中國軍民和亙古在此的中國山河是融為一體的,是永遠無法征服的。
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是善於忍耐的,是善於後發製人的,我們骨子裏的高傲和堅韌使我們頑強地生存並堅持了下來,直至抗戰勝利。
大刃無鋒,這是中國人的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