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行第四版)

2019年 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了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隨著疫情的蔓延,我國其他地區及境外也相繼發現了此類病例。現已將該病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製措施。

隨著疾病認識的深入和診療經驗的積累,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進行了修訂。

一、病原學特點

新型冠狀病毒屬於 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包膜,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常為多形性,直徑 60~140nm。其基因特征與 SARSr-ERSr-CoV有明顯區別。目前研究顯示與蝙蝠 SARS樣冠狀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達 85%以上。體外分離培養時,2019-nCoV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內發現,而在 Vero E6和 Huh-7細胞係中分離培養需約 6天。

對冠狀病毒理化特性的認識多來自對 SARS -ERS-CoV的研究。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 30分鍾、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二、流行病學特點

(一)傳染源

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二)傳播途徑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

三、臨床特點

(一)臨床表現

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潛伏期一般為 3~7天,最長不超過 14天。

以發熱、乏力、幹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症狀。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

部分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多在 1周後恢複。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少數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見於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

(二)實驗室檢查

發病早期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肝酶、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多數患者 C反應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嚴重者 D-二聚體升高、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

在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

(三)胸部影像學

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

四、診斷標準

(一)疑似病例

結合下述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

1.流行病學史

(1)發病前

14天內有武漢地區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發病前

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

(3)有聚集性發病或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學關聯。

2.臨床表現

(1)發熱。

(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學特征。

(3)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 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