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序言(1 / 2)

一個故事終結,而另一個故事又即將開始。而我是一個極其喜歡故事的人。

故事裏的景,故事裏的人,故事裏的那些由一些人相遇發生的事,他們為我構造出了一個巨大的迷宮,而這個迷宮隻有我親身去曆經,其感覺不亞於當年寶玉凡心偶熾下世去遭受情劫。

很多事也許我們無法親身去曆經,很多感情也許我們無法深刻理解,但是同時天涯淪落人,雖遭曆不同,但是作為同一片土地上有著聯結的我們,還是能從即使遙遠的追憶中探尋或者感受到相同的情致。

大二上學期的時候,一時興起,寫下了許多文字,大都是高中記憶,但是這些記憶卻並不是我的親身體驗,它來自於一個人。

而,這個人,並非在我身旁。

當時意氣奮發,不懂得熟稔地運用文字,心境未見平靜,導致當時的一時興起隻是淪為空白文字的堆疊,而非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故事。

不過,一件事情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夠一帆風順,正所謂萬事開頭難,自從暑假身體上受了點傷之後,我才逐漸能夠放得下心,開始以一種超脫於外的眼光來看許多事情,而在寫作上也顯得愈加精進。

且莫說什麼真或者假的問題,但其實也是我個人成長的蛻變,這樣的成熟其實是有利於我的生存,但是每當我回眸反觀我的前二十年意氣風發憤世嫉俗來得灑脫真實的人生時,卻又為我這樣不可避免的“長大”而感到悲哀。

果真,印證了魯迅先生的一直審視中國人的悲歎腔調,但是人要是不這樣活,那應該怎麼去度過這樣漫長而艱辛的歲月?

所以,藝術總是將這樣的不能用來生存的悲哀加以誇大,加以諷刺,雖於行為無半分用處,可是單就為著這精神,也是可以用來稍加寬慰了。

我的高中回憶並非像他人的那般熱血,三五成群地相邀喝酒撒野。我隻是一個單純的不服輸的高中生。

絕對不輸給任何人!

這是我高中一直以來的信念,我將學業作為我的所有,隻為著爭奪那花名冊的前幾名而已,那種居高臨下得意洋洋的榮光。

為著這樣的榮光,我可以拋頭顱灑熱血,死不足惜。

所以,注定我的青春將是一片虛無,每天三點一線,每天考試卷子,每天匆匆忙忙。而並非是中或者影視劇中那般的美好曼妙或者恣意狂蕩。

後來回想起來,或者翻開以前高中相冊時,竟無一人可以留戀,也無一人值得珍惜,哪裏都沒有我的影子。

心裏,感到有些悵悵然。但是,我亦明白,很多事情是不能兩全的,一旦選擇了事情的另一種方麵,那麼對於風景特別的那邊就隻能望洋自歎了。

但是,有一個人卻現在一直都和我聯係著。

他不知道我是誰,他沒見過我。我們存在的方式隻是彼岸兩端的文字交流。在這個通訊工具如此發達的今天,網絡讓我們的距離大大縮短了,但是感情也愈加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