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嘴鷗:或稱剪嘴鴴、長翼鷗,嘴如刀片。“靈巧”(Rynchops)是黑剪嘴鷗的學名。
[2]1英裏=1?609.343?9米。
[3]鳚魚:住在海帶叢與石縫間的小魚,從潮間帶到三十、五十英尋,甚至更深的海中都是它們的生存範圍。身體細長,有點兒像鰻,背鰭幾乎與背等長。
[4]鱂魚:成群結夥的小型魚。在淺灣及岸邊沼澤會見到數以千計的它們。
[5]石蓴:扁平、葉狀的亮綠色海藻。葉狀體薄如紙,卻常常生長在承受驚濤駭浪的岩石上。
[6]沙蚤:這種小甲殼動物擔任沙灘上重要的清道夫角色,迅速食盡死魚或任何有機物質的殘餘。隨便翻開一片濕海帶,就會看到一二十隻沙蚤。它們一般不超過半英寸長,活潑有勁地四處彈跳。有些住在淺水中,但大部分住在濕沙或海帶上。
[7]鬼蟹:一種大型蟹,體色與沙色近似,讓人難以辨認,給人鬼影飄忽之感。它們性情機警,行動敏捷,從新澤西到巴西海岸都有,更是美國南方沙灘的常客,必要時會毫不猶豫地鑽進水中,但平常寧可在高潮線以上,打三英尺(約一米)深的洞居住。
[8]寄居蟹:以蝸牛之類軟體動物的殼為家,走到哪兒都拖著殼,好保護它柔軟的隻裹著一層薄皮的腹部,待長大了,屋子住不下了,就得另尋新家。物色新家時千挑萬選,一旦選中,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自舊殼中一躍而出,搬進新殼。據稱,寄居蟹看房子時可不是隻看沒人住的空殼,它可能會把殼的原主人趕出去。
[9]大陸架:從潮間帶到一百英尋深,這一段緩緩沉降的海底,叫作大陸架。在美國海岸外,有些地方的大陸架寬達一百英裏;有些地方,例如佛羅裏達海岸外,寬僅數英裏。現在的大陸架,在以地質年代而言相當晚近的過去,很多都曾是陸地。有商業價值的海洋漁撈,差不多都局限在大陸架之上進行。從大陸架邊緣到大洋沉淵之間,是一個陡降坡,稱為“大陸坡”。
[10]刺網:可以置於水底,也可以在頂上裝置浮標任其浮動。它在水中很像網球的網。魚頭紮進網孔,鰓蓋便掛在像口袋蓋一樣稍稍突起的網鉤上。刺網很重,因此會沉入水中,隨潮移動。
[11]柵網:網固定於樁柱上,樁柱紮進水底,形成一種水下迷宮似的東西。網口安排的位置巧妙,魚兒循它一貫的路徑,恰好遊進網內。左拐右彎幾次之後,魚兒要想再尋路出去可就難了,在柵網的最後一格,連水底也鋪著網。
[12]1磅≈0.453?6千克。
[13]:在水上遊時像鴨,但受驚時會潛入水中而不會飛走,可以潛遊很遠,一不留神就會被漁網掛住,通常生活在湖、池、灣畔,偶亦遠飛入海達五十英裏。
[14]1英尺≈0.304?8米。
[15]1英寸≈2.54厘米。
[16]野鴨草:水鳥愛吃的一種水草,吃它黑色的小籽,也吃它的葉和莖。這種草生長在淡水與海水混合的岸邊水域(有時也長在海水中),在內陸堿性水域中也能見到。
[17]三趾鷸:草鷸中相當大的一種,典型的濱鳥,遷移的路程極長,在北極圈築巢,過冬地則南至南美洲尖端的巴塔哥尼亞。
[18]甲殼類:身上有一塊一塊硬殼、腿呈一節一節的動物,叫“節肢動物”(arthropods)。節肢動物中,住在水中,用鰓蓋呼吸的,叫甲殼類。常見的甲殼類有龍蝦、藤壺、蝦和螃蟹等。
[19]鼴蟹:它的英文名hippa?crab是從學名hippa?talpoida轉化過來的。自鱈魚角到佛羅裏達州,鼴蟹是沙灘上常見的蟹,在潮間帶占據大片領域。浪頭衝刺過沙灘時,如果發現沙上好像有核狀凸起,往下挖挖,大概都會找到一隻鼴蟹蜷伏在裏麵。它的背上有橢圓形的殼,尾巴或腹部盡力縮在殼下。它是寄居蟹的遠親,不過寄居蟹有另外一套方法來保護自己的下腹。
[20]燕鷗:典型的海岸鳥類,飛行時,低下頭檢視海麵有沒有魚,如果有,便穿水而入。人們憑此習性很容易辨認它們。它們在孤立的沙灘或島岸上築巢,建立大片群居地。有一種北極燕鷗,遷移路線是紀錄上最長的:從北美洲的北極圈內,經過歐洲和非洲,抵達南極地區。
[21]銀邊魚:細長的小魚,體側有銀色條紋。鹹水或淡水中都常見它們成群遊過沙岸。
[22]鴴:雖是濱鳥,卻絕不像草鷸那樣在浪濤邊緣奔跑,而寧可待在灘頭高處。常見種類包括環頸鴴。除了羽色與草鷸不同外,在行動上,它們奔跑時抬起頭,看到食物時才猛地戳刺,不像草鷸一路走一路翻掘不休。鴴在加拿大及北極圈築巢(也有幾種在美國境內),向南至智利及阿根廷越冬。
[23]秋沙鴨:食魚的鴨,擅長潛水、潛泳,喙尖有齒狀利刺,用來捕捉及銜住滑溜的魚身最好用不過了。
[24]黑雁:岸邊淺灣是這種黑灰大雁理想的覓食場。它們最愛吃鰻草的根與地下莖,總是等到潮退水淺時將草拔出,每年自弗吉尼亞州及北卡羅來納州北遷,途經鱈魚角、聖羅倫斯灣及哈得孫灣,直抵格陵蘭等北極圈內極北的群島。
[25]杓鷸:長喙的大鳥,與草鷸同類。冬天裏它分布在南美洲太平洋岸,遷移時有兩條路線,沿太平洋沿岸,或經中美洲、佛羅裏達和大西洋,一路飛到北極海邊,在那裏孵育幼雛。近百年來,長喙杓鷸和極北杓鷸已幾乎滅絕,隻有哈得孫杓鷸數量還較多。
[26]半蹼鷸:體型中等的長喙濱鳥,屬草鷸一族,遷徙途中可見之於大西洋沿岸,在佛羅裏達州、西印度群島和巴西度冬,築巢於加拿大北部、哈得孫灣東部。
[27]雪鷺:常被形容為“鷺鳥中最優美、最雅致的一種”,因為孵育季的羽色最美,遭人類捕獵,一度瀕於滅絕。它們與小藍鷺的幼鳥頗像,不同的是它們有一雙黃腿。
[28]招潮蟹:其英文名?fiddler?crab的意思是“提琴手蟹”,是海灘和鹽沼常見的群居小蟹。雄性的一隻大螯強化成攻擊與防衛的武器,舉著這隻大“提琴”,有時對雄性十分不利,因為這樣一來,它隻餘一隻螯可用來取食,而雌性卻有兩隻。招潮蟹通常大批群居在潮間帶,每隻蟹各有其小穴。
[29]藻類:最簡單、可能也是最古老的植物,植物王國四大主要類別中的第一類,沒有根,沒有莖,也沒有葉,但通常有一片簡單的葉狀體。小的藻要用顯微鏡才看得到,大的如海帶,身長達幾百英尺。
[30]蟹嬰:新孵出的蟹子是透明的,長著一雙大眼睛,一點兒也不像螃蟹;身上的硬殼像盔甲,隨著身體長大,要蛻去好幾次。每蛻換一次殼,幼蟹便像成年蟹一些。幼蟹的初期生活在水麵度過,它們活潑地四處遊動,食用周遭的較小生物。
[31]獵鷗:雖是鷗族,卻養成鷹的習性,獵食其他鳥類。在大海上度冬時,它們的行徑如海盜,搶奪海鷗、剪水鸌等的口中之食;在北極荒原孵育時,則以小鳥和旅鼠為食。
[32]細嘴濱鷸:有點兒像知更鳥的濱鳥,每年四月初,自南美飛抵美國,在最荒涼偏遠的北極區築巢。
[33]翻石鷸:見過翻石鷸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因為它們黑、白、紅褐的羽色太漂亮了。它們習慣用短喙翻動石頭、貝殼、海草等物以尋覓食物,故得此名。
[34]黃腳鷸:有大小兩種,別名都叫“多嘴婆”,因為它們看到危險迫近,就會大聲叫喚,警告沒看見危險的鳥。小黃腳鷸春天在大西洋岸不大常見,因為它們是經由密西西比河路線前往加拿大中部的孵育地的。秋天在東岸海濱則能看到這兩種長著明顯黃腳的濱鳥。冬天在阿根廷、智利和秘魯度過。
[35]雪鵐:也被稱為“雪花”,雀科的小鳥,在北極圈築巢,冬季漫居加拿大南部及美國北部。
[36]旅鼠:主要居住在北極區內,尾短,耳小,腿腳有毛。北歐拉普蘭地區的旅鼠定期大遷徙,遷徙時,按既定方向大舉進發,任何障礙皆在所不顧,到海邊即跳海而死。
[37]鐵爪鵐:與鶯、雀同類。冬天裏,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南部偶爾會看到它的蹤跡,但夏天裏,它們隻在加拿大北方、格陵蘭及北冰洋諸島,樹木生長線以外孵幼。在西部平原,有人看見它們“拖著長長的零散隊伍,齊聲唱著歌”而來。
[38]蜉蝣: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幼年期,在潔淨的淡水中度過長達三年時間,在岸邊、石下掘洞而居,或在水底東奔西竄。一旦長成,它便出水、交配、產卵、死亡,為時僅一到兩天。世人遂常以蜉蝣為喻,感歎生命的短暫無常,其實這隻是它的成年期。
[39]剪水鸌:大洋鳥類,偶爾因風上岸。其中一種大剪水鸌,遷移的路途極長。它們在南大西洋上的特裏斯坦-達庫尼亞群島上孵育,在島上豐茂的深草中築巢。春來時長征新英格蘭外海,待到十月,即橫渡北大西洋,再沿歐洲與非洲海岸南下,最後回到南大西洋群島上的家,繞這麼一圈要花上兩年工夫,生物學家相信它們兩年育雛一次。
[40]瓣蹼鷸:體型介於雀與知更鳥之間,雖是濱鳥,冬天卻在大洋上度過。遷移期間,在美國海岸外有很多它們的身影,可是它們繼續南下,可能遠到赤道以南。在海上,它們是遊泳專家,以浮遊生物為食。據說它們有時會站立在鯨背上,為它啄食海虱。
[41]岩高蘭:低矮的常綠灌木,大多生長於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區內,但南至美國北部也能發現它的蹤跡。其深色莓果,是北極鳥類最愛吃的東西。
[42]水楊梅:矮小耐寒灌木,生長於北極圈及北溫帶內。白色的花朵相當大,葉子據說是鬆雞冬季的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