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序:略說前朝事(1 / 1)

萬事開頭難,這樣一部架空曆史、地理的,雖然已經構思了很久,但是卻想不出如何開頭,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有的事情,都是一環接著一環,我決定從重要人物雲集開始。

這片領土叫夏洲,幅員遼闊,人口幾千萬,周邊有許多遊牧民族,內部分為十四州七十二郡,中江從中自西向東而流。其中西州、晟州、敕州、東州被中江穿過;江北是塞州、越州、北州、明州、望州;江南是景州、南州、量州、木州、紅州。各州有若幹郡,其中一郡為首府。夏洲東有大海、湖泊,西有高山、荒漠,地大物博,絕對是一個大國。(廣大讀者可從“成敗英雄”的百度百科中查看地圖)

故事的開始,已經是並氏王朝統治的末年,國家富饒繁華,但是卻隱藏危機,朝廷內奸侫橫行,地方勢力崛起,北方的遊牧民族也伺機南下,眾多因素決定著這個王朝必然要滅亡。那時的天子並業,已經有三十二歲,登基十年,無所作為,與宦官夏王讓稱兄道弟,整日沉迷歌舞,夏王讓靠著自己的地位,讓天子給自己的哥哥夏王政封了一個驃騎大將軍的官位,夏王政的確不是徒有虛名,隻是這兄弟二人心懷不軌,在軍隊中安排了很多自家的親信,讓族弟夏王陵做了車騎將軍、部下成植當了前將軍,唯有大將軍公並樂的位置,動搖不得。

大將軍公並樂的妹妹是當朝皇後,所以位高權重,也憎恨夏王政兄弟二人,但越是小人越懂得討好昏庸的天子,因此這二人仇恨越積越深,卻誰也奈何不了誰。大將軍想要在朝廷中立威,卻也受一個人的製衡,這便是丞相並雷。

並雷是當朝天子的親叔叔,朝廷裏多數官員把他當作靠山,各州郡的刺史、太守也有很多受了並雷的提拔,並雷這丞相不能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簡直可以說是無冕之君。

本來這三方勢力相互製約,國家可以安定,但是夏王讓和並雷確實是小人之心,黨爭激烈,以至於對方隻要堅持的,無論是非對錯,都要反對。而並業隻一門心思地尋歡作樂,哪裏像天子,就算是也是桀紂之君,這國家要能長久,簡直是沒有天理。

也許是多年以來,沒有什麼大事,三派黨爭僅僅是鬥鬥嘴,不料,在並氏王朝統治的第三百六十年,北方最大的遊牧民族丹秋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雪災,牲畜凍死了數百萬,部眾損失了幾十萬,元氣大傷,丹秋可汗原本要向並氏王朝借糧,派遣使者前來,沒想到大將軍公並樂一讚成此事,丞相並雷和驃騎將軍夏王政便極力反對,天子也聽信讒言,見死不救。眼看著自己的部眾減少,丹秋可汗便決定,將軍士分作百人一隊,南下劫掠。這顯然是侵略,大將軍公並樂上奏此事,又遭遇到並雷的阻攔,如此一來,這便讓丹秋人得寸進尺。丹秋的左衛汗摩雲天建議可汗大發兵南下,和並氏爭奪天下,可汗覺得勞民傷財,沒有聽從,摩雲天早有謀反之心,便弑君奪位,自己做了可汗。

摩雲天可汗狂妄自大,其實他原本還不想謀反,覺得準備不足,隻是這並氏王朝麵對侵略不聞不問,卻讓他心急了,他知道朝廷內部的黨爭激烈,認為這是入主中原的大好時機,所以大發兵南下,一口氣占領了塞州、越州、北州,然後南下進攻望州。各州的敗軍都被明州刺史英舉收攬,並且奮力抵抗,摩雲天一心要南下,對於明州的情況也有所了解,隻要不對自己構成威脅便可,讓三萬人馬堵在要道上,主力部隊則大舉南下。

越州刺史夏王讓的族弟夏王雲,被丹秋人所敗,逃到都城赤漢,夏王讓這才上奏天子丹秋人進犯的事情,於是,天子令大將軍公並樂和驃騎將軍夏王政全權負責,這才開始備戰。戰事開始,天下大亂,亂世必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