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聞老人言,民國前後,在那川蜀地帶有一小鎮:“青竹靜溪,曲徑通幽。”故曰:青幽鎮。
在那裏曾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
絨雨薄霧鎖空,青竹蔥河鋪地。
青石板街上,睡滿了青苔,一孩童,約摸五六七歲,身著一件青褐塌小褂,圓潤的白脖上係一紅繩,一嫩白的小手執書,一手伸入竹盆之中撥弄著陳年的紅豆已經泛紅。嘴中不停念叨著,細細聽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勿……。”搖頭晃耳,是那麼回事兒,可從那語氣中可推敲到那隻是所謂的念書罷了!
孩童又搖搖頭,嘴裏道著不是,又欲從頭道來。
“蜀生,吃飯了,蜀生——”青苔後方傳來幾聲呼喚,一婦女抖動著圍裙走了出來。
蜀生便是這篇故事的主人公了,清光緒二十二五年(1900年)蜀生來到了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
“來了!”蜀生回道,將書別在褲腰,端著竹盆跑了回去,身後留下一列水印。
水腳印在一竹屋前消失,經過一張放著棋盤的竹桌,蜀生將盆放置於此,緩步進入清涼的屋內,屋內布置極為簡潔,簡潔中不乏大方,屋體都由竹子搭成,地上擺了幾盆衣物,向左走入屋裏,將書取出,磨平皺角,放回竹匣,便慢慢走到桌前,擺好碗筷,靜等母親。
“白薯紅豆粥”婦女從門外進來端來兩碗粥,將較稠的那碗放在蜀生麵前,另一碗則自己享用。
孩童接過粥將裏麵的白薯塊都夾給了母親,並說,“阿媽,我先吃了!”
“你這娃子,長身體呢,多吃點兒!”婦女又想夾給他,隻見那孩童兩臂報緊碗口。自己也隻好默默接受孩子的好意。
“今日文章背的如何?”婦女問。
“已背了六七成了。”
“你要抓緊用功的讀書,這本書背完後,我再去給你借其他的書。”
“知道啦阿媽。我已經我一定會好好的用功讀書的。”蜀生自信的回答。
“乖娃子,再過一兩個月,阿媽帶你去上私塾學堂。”
“辛苦了阿媽。”
“你這娃,灶台上還有兩個烤白薯。你吃一個,另一個給繡娘帶去。”話音剛落,蜀生默默同意。
蜀生將粥一勺接一勺的送進嘴裏,但也不失讀書人的雅氣。
“阿媽我吃完了,您慢慢吃,我走了!”將碗筷端住廚房。踏著一隻草鞋就離去了。隨之傳來一聲“阿媽,再見!”
那婦女笑了一下呢喃細語到“這孩子還說要好好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