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無為有為(2 / 3)

“不可!”孫為民的話音剛落老丞相劉至可跪不住了,顫抖道“自然為道,人應依循道,無為便為大道。你怎可。。。。破無為而興有為?”

老丞相劉至口中的‘無為’之說,其實就道家的更本所在,也是前秦時所盛行的老黃學的根基。

《道德經》中就有十二處提到過‘無為’,第三章中就這樣稱“為無為,則無不治”。總的來說,‘無為’就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講究一切順其自然,人要去懂得接受不要強求更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莊子》中言: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矣。

說也是無為之道,意思是說當君王的人要有一顆無為的心,一切都順其自然就好,所以帝王應該是清閑的。漢代以前確實是這樣,君王的權利和威嚴遠沒有後世那麼大,也不可能是一言九鼎,一手遮天的,這一切都是因為老黃文化和無為之說的影響。

說白了,無為這種境界講究的就是規模自然,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好的,人不應該有什麼奢望的想法,必須要遵循規律。

無為這種觀點在前秦時很盛行,漢初也在延用,秦始皇推崇‘道家’文化就是為了宏揚‘無為’之說。所以他才焚書坑儒,因為儒家是提倡‘有為’的。也就是孫為民剛才所言的,三綱五常,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有為之論。已君為尊,把君王提到了和天地共重的高度。

自先秦以後,‘無為’這種觀點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才被廢止。

話說後元三年(公元前 140 年)信奉‘黃老之學’的漢景帝駕崩了,太子劉徹繼承了皇位,既為漢武帝。 漢武帝可以說是曆史上的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利用漢初七十年所積聚起來的雄厚物質實力的基礎上,再也不願象其父、祖兩代那樣‘恭儉無為’ 了,他總想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於是,漢武帝首先要把大權獨攬於自己手中,要樹立作為皇帝的最高權威,同時他還要試圖消除郡國力量過於強大這個內患和匈奴侵邊這個外患以建立‘大一統’的漢帝國。說白了他是想要把權利集與一身。

因此,漢初以來長盛不衰的道家“黃老”“無為”學說便成了武帝“有為”政治的障礙,而漢初以來以鼓吹君權至高無上為己任的儒家則開始受到了武帝公開的支持。

史載,武帝剛即位不久,便表示:鄉儒術,招賢良。有此可見,他很早就開始準備這一切了。但由於當時竇太後是個治黃老言、不好儒術的人,所以武帝一直沒有能如願。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道家“黃老”的最大支持者----竇太後終於命赴黃泉,武帝在政治上失去了掣肘的人,他才一改漢初以來“黃老”治國的傳統,開始大批地起用儒家學者,並以行政幹預的手段罷黜了“黃老刑名百家之名”的規矩。

後來,漢武帝雖然想衝破傳統的道家政治的束縛而開創一個新的局麵,但他又認為儒家現有的理論學說尚不太完備。直到元光元年(公元前麵 134 年),一代大儒董仲舒出場了。

董仲舒以其滔滔不絕的口才和充足的理論準備,借 助於可以自由闡發的“春秋公羊學”,投武帝之所好,公開援道入儒,終於在融合儒道、用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資料充實、發揮儒家義理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讓武帝心醉的既有儒家的三綱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陰陽”、“四時”,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為”又有道家的“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的嶄新的儒學思想體係。

這便有了後世影響中國數千年的‘獨尊儒術’的大變,從此便開創了‘君與天、地並重’的新觀念。從此以後君王才真正的稱的上是‘萬人之上,唯我獨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