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事發突然(2 / 3)

劉至考慮,抬頭道“國師的援軍不到的話應該沒有了吧”劉至奇怪的看著孫為民,想了想又抬頭提醒道“不過落地金牌已發,再過些日子應該會出現大轉機的,這點你盡管放心好了”。

孫為民一聽連忙擺手,原來老丞相是以為他在抱埋怨外無援兵的事情,孫為民耐心道“我不是那個意思,我是在說既然附近沒有值得廉軍清剿的對象那他們為什麼要撤退呢?您真就沒想過嗎?”

“為什麼啊?”劉至這次到幹脆,想也沒想就反問起了孫為民。

此時的孫為民現在真懷疑劉至是在裝糊塗,但他已不想再糾纏下去了,拍著桌子大聲道“廉軍這是去搶糧了!他們要將京城附近的百姓都趕到京城來!您老就等著開粥場吧!”

“什麼?”劉至瞪圈了雙眼看著孫為民,一副不敢相信的樣子。

“千真萬確!要不他們還能去做什麼,指望我們出城去追擊他們嗎?”孫為民反問著劉至,繼續道“廉軍已經做好了打長久圍城戰的準備了,他們這次出去一是征糧,二就是要把百姓都驅趕過來添城,想讓城中盡早的出現糧饑和民亂,您仔細想想吧”孫為民嚴肅的看著劉至。

“這。。。”劉至頓時語塞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他雖然不懂兵法卻深悉民法。劉至明白,要是事情真如孫為民所說那可真就是大大的不妙了。

孫為民說的其實沒有錯,當他一聽到廉軍撤退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廉軍已經準備好要打持久戰了,也就是說他們決定采取比較穩妥的辦法破城。

孫子兵法中曾說過: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這是在說:但凡是出兵過十萬千裏遠爭的戰役所花費的資金是相當巨大的,用這樣的大軍去作戰的時候就要求速戰速勝。否則要是戰局持久僵持下去就會使得士卒疲困、銳氣挫傷,長期進行這樣的戰爭也會使國家經濟受困,力不能支,到那時即便是再傑出的將領也挽救就不了這樣的局勢。

所以,戰爭長久的進行下去對雙方沒有好處,這便是用兵災之說,也就是戰爭其實是雙方的災難。一個將領要是不了解用兵的危害,那就一定不能了解用兵的益處。

從這點上來看,廉軍此次千裏遠征應該求的就是一個速勝,否則他們將力不能支早晚會被拖跨。而前幾日,廉軍天天攻城都顯露了他們這份力求速勝的意圖。但現在廉軍又突然功虧一簣的退去了,這就說明廉軍應該是放棄了速勝的打算,而想到其他更好的辦法。

於是,孫為民便開始想除了速勝外廉軍還會怎麼做。他馬上想到了蒙古軍西征的戰例,孫為民覺得也隻有這樣做廉軍才有可能把場仗打下去。

當年,蒙古軍西征的時候隻有二十多萬人,但一路西去刀鋒直指歐洲所過之處無不降伏,就是因為蒙古軍很會攻城,而且他們很好的解決了萬裏遠征糧資補給艱難的問題。因為,他們的軍糧從來都是就地搶劫來的。

關於就地搶糧的做法其實並不是蒙古軍發明的,隻是他們做的比較徹底罷了。

孫子兵法中言道: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這是在說:擅與用兵的人從不再次出征,也不三次運糧,糧草從來都是在敵國征用。這是因為,要是遠道運輸就會使百姓貧苦、物價飛長,國力也會漸漸衰竭。所以好的將領必須要學會去從敵國補給糧草,因為吃敵人的一鬥糧就可以抵的上自己國家運來的二十鬥。關於一鬥比二十鬥的說法其實一點也不為過,試想千裏迢迢的運送一鬥糧到前線的花費確實可以買上二十鬥糧食了。說白了就是要學會從百姓口中搶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