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烽煙初起(2 / 3)

床弩其實就是一種安裝在木架上的大型弩。將一張或幾張大弓安裝在床架上,絞動其後的絞軸,張弓裝箭,用大弓的合力來彈射長箭,射程可達五百米,是中國古代弩類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可謂弩中霸王。床弩發射的箭以木為杆,以鐵槍頭為鏃,以鐵片翎作尾翼,號稱“一槍三劍箭”,實則是帶翎的短矛,破壞力巨大,以之守城,攻方的的轒轀車,雲梯,木幔,巨盾……遇之莫不破;以之攻城,城壘不完,如遇土城木寨,中之如同摧朽。

總之弩的威力巨大且工藝複雜, 古人稱:“千斤之弩,掛於一寸之牙,發於半指之力,其妙無以加也!”,足可見其構造之妙。(關於床弩就不說了講清楚很麻煩,大家從電影裏找感覺吧,老頭隻是想讓大家了解一下弩的由來。我們老祖宗其實很聰明,中國古代的攻城戰也要比西方電影裏熱鬧的多,器具也多很多,隻是我們影視業不行沒有給大家展示出來而已。老頭盡量讓大家看到一場絢爛非常的攻城戰,看看和西方電影比起來怎麼樣,老頭可不是亂編的,都是有史料做依據的。)。

說到守城利器那可就太多了,但最實用的還是床弩和弓箭。弓箭相較床弩這種重型器具更適合普及,而且簡單易學。

古語言: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由此弓無非是將一根木竹彎成弧形,銷尖木竹既為箭,這便是弓的最早雛形。傳說中弓是炎帝發明的,實則不然要早的多。1963年,在山西朔縣舊石器晚期遺址中發現一枚用燧石加工的石鏃,長2。8厘米,前鋒銳利,器形周正。經放碳測定年代,距今28945年。由此可知,中國最早使用弓箭的年代至少距今三萬年。(隻能說令人不可想象,三萬年前就有弓箭出現了)

再來看城牆上,弓手也紛紛入位衝板和滾木架也推了出來,隻等敵軍雲梯出現就對症下藥了。

衝板和滾木架是一種外伸的守城器具,前有圓木外伸上搭巨大的釘板和圓木後用繩鎖相連,可以正對敵軍雲梯布置,士兵們在後拽著繩鎖隻要一鬆手就會放出釘板和圓木砸退雲梯上的敵軍,後還可以將釘板和圓木取回。(這種器具在古代並不多見,多是大城才有配備)。

看到城上的布置孫為民很滿意,不由對孟承貞又高看了幾眼。琢磨著此人以後會不會大有作為。

如此,二人來到垛口處向外看去,見敵軍也開始出營列陣了。隻見,登高觀敵類的巢車、望樓,攀爬登城類的雲梯,臨城衝撞類的衝車,躲避箭石類的牆車,跨越河塹類的壕橋都紛紛推了出來,令人應接不暇。

以上的種種在古代時統稱木係攻城器,因為城防毫無疑問的屬於土係防禦,古人認為:甲乙木克壬癸土。所以,攻城器具多是采用木器,實則多為下置巨輪的車係器具。

車的使用在中國最少也有四千與年的記載,相傳是夏朝的奚仲發明的車輛,夏商之時,就有大規模戰車決戰和參與攻城的描寫。人們也許會對此產生懷疑,但古人其實有很多曠世之造讓我們意料不到。如:雖然記程車行業興起不久,但中國早在公元前八十年就有了記裏程的車子——記道車,又名記裏鼓車。

在漢代的《西京雜記》中就提到了記道車和指南車。記道車根據輪子轉動的圈數計算裏程。每走一裏,機關就啟動一次,下層的木人擊鼓一次,用與計算裏程。從這點上來看,古人智慧真不是後人能揣測到的。(大家沒想到吧,記價器我們都發明好幾千年了。。。西方人晚嘍。老頭說這些隻是想讓大家相信,這些攻守城的器具都是真實存在的。)

再來說孫為民,當他看到廉軍推出如此多的攻城器具不由頭疼,就更加後悔放過肖雲憲那小子了,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哎!說什麼都晚了。

“傳令,軍報都送到東城牆來,各城防將軍沒我的命令誰也不許下城,違令者軍法嚴懲”孫為民麵色凝重的發布著命令,他不知道其他幾個方向是什麼情況。

就這樣,孫為民和孟承貞一直在東城牆上看著廉軍排陣,整個過程很漫長,廉軍用了二個多時辰才把器具陣形布置好,可見其規模宏大大何種程度。就拿東城牆這邊來說吧,出營列陣的廉軍最少也有二萬起陣四方每方五千人,一字排開氣勢磅礴、陣形方正,一看就是久經戰陣的精兵組成。也難怪,城下的廉軍可都是打了一年仗的老兵,這點要比城牆上的京師虎衛要強的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