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包在紙裏的火(1 / 3)

簡序

不管怎麼說,我得承認自己是一個有英雄情結的人。

什麼是英雄?這是個很具體又不好下結論的概念。坐在旁邊的小外甥說,英雄就是奧特曼。我不禁大笑,笑餘再想,在當今時代,在小外甥這個難以用“準確定義”理解英雄的年齡,的確,奧特曼總是幫著小朋友打怪獸,動不動就拯救地球,對他來說就是英雄。童言無忌,童言無畏。就像奧特曼一樣,英雄反正就是能做出一些常人難以做到的事的人。改用《頭文字D》裏的一句話,英雄也是人,隻是做到了人做不到的事。如果需要再加上一條限製條件,我想應該是對曆史有推動作用。殺人放火、打家劫舍,雖說常人也難以做到,但總歸不是英雄。

借問英雄何處有?人盡皆知的那句“亂世出英豪”早已給出了答案。雖然不敢肯定世道越亂,英雄越猛越多,但最起碼少不到哪去、弱不到哪去。

比如說,時至現在仍然不衰的《三國演義》,就是挑了個曆史上較亂的時代,各色英雄先後登場,讓人們在愉悅身心的同時也記住了這段曆史,尤其是知道了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一幹英雄豪傑;每讀三國,我就會不由佩服羅貫中老先生的智慧,倘若他要是寫一個大一統的時代,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幹,彈劾了這官那官的話,恐怕就不會有那麼多走街串巷的說書人為他做義務廣告,可能很快就會淹沒在曆史的草紙堆中,成為某些專家們挖掘搶救的“寶貝”。

自己從小喜歡讀點曆史書,但多數都是以看客的態度品味其中的是非曲直、恩怨情仇,一直想找個英雄特多的時代,和喜歡讀曆史的朋友們暢談上個幾月幾載,隻可惜一方麵自己學的淺,一方麵也很難遇到同道中人,隻好利用睡前飯後獨享了。

五胡十六國,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亂得夠嗆的時代,英雄多,而且不是一般的多,文武兼備的有,深通陰陽的有,仁義扶正的有,貪婪奸詐的有;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民族成分特別雜,好些民族現在已經沒有了,如匈奴、鮮卑、羯、氐,等等。

可以用中學物理知識打個比方,如果說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含諸多原子的大分子的話,那麼五胡十六國就是我國曆史上首次原子激烈碰撞聚變的時代。大分裂往往伴隨著大融合,這些從草原上來的各族英雄們,都曾參與過中國曆史的豐滿完善,都曾試圖以主人翁的姿態進入中原大地,經曆過這段時間,南北朝的局麵最終形成,並給包容胡漢的隋唐盛世埋下了伏筆。

然而,我一直不太明白的是,這麼個英雄輩出的年代,竟很難從書上、電視上看到,不少專著上對這段曆史的記述也是寥寥幾句。

仔細想想,可能原因有二:一是這個各路英雄風雲際會的時代在曆史上實在談不上有什麼太大的名堂,城頭變幻的是大王旗,遭罪受難的是老百姓,上百年時間我國北方地區深陷混戰之中,最終十六國沒有一家成了氣候;其次,這個太亂的時代英雄太多,就那麼大的舞台,主角太多了,有心思想做導演的後來人也不太好安排,隻好對這段曆史繞道而行。原因還有種種,反正這段說來波瀾迭起的曆史被扔到了犄角旮旯裏,讓有英雄情結的人們頗為惋惜。

從今天開始,我想把這段曆史盡可能地白描出來,和大家一同分享。雖然是我一個人先說,更期待大家參與。就像《水經》因酈道元作注出名那樣,我也期待在大家的鼓勵下獲得更多讀史的享受。出發前,自己給自己先點個讚!

第一部分包在紙裏的火

1.流傳後世的《徙戎論》

西晉惠帝元康九年,也就是公元299年。

這年,晉帝國開國已經34年了,在中國王朝史上時間不算長,但距離這個王朝前半部分——西晉,滅亡也就隻剩18年了。

在中國曆史上的眾多朝代中,晉朝有很多獨特的特點:

一、皇帝他們家姓司馬,曆史上漢族王朝皇家複姓的就這家;

二、在眾多陰謀奪位的成功範例中,司馬家用的心思最多,經過司馬懿父子兩代三人的努力,才讓長相不凡的晉武帝司馬炎坐上皇帝寶座,從此可以看出,司馬懿不愧聰明絕頂,難怪少年就和另外七兄弟號稱“八達”,非要打磨到天下都心服了才安心地把曹操的子孫趕下台;

三、亂,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記得最後一部好像叫《三分歸晉》,那時總感覺晉朝了不得,一統三分國,這種連曹操、諸葛亮等眾多偶像級名人都幹不成的事,讓司馬家幹成了。但事實證明,司馬家並沒太把這份大家業當回事,隨隨便便就搞了個四分五裂,八王之亂、五胡十六國,中國曆史上亂的時候有,但像這麼亂的還真不多見;

四、白癡多,雖說中國曆史上的皇帝不乏無能之輩,但正兒八經是白癡的,還就在晉朝時有,而且一下就有倆,看來聰明過人的司馬懿基因多少有些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剛才提到的晉惠帝司馬衷。

關於晉惠帝,學過初中曆史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他的光榮事跡:如,百姓饑荒,吃不到飯,晉惠帝驚呼“為什麼不吃肉糜”;聽到花園裏的蛤蟆叫,就問侍衛這些蛤蟆是官家的,還是私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