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不周山倒,後始皇帝封禪泰山,禱告天地,祈福神靈。然而世人貪婪,欺弱畏強,不知進退,不知處世,於是山神聚匪劫掠世人,懲罰天下。
天下始於三皇五帝,或治世,或亂世。聖人出,大治天下,盛世太平,山中無賊,世人心中亦無賊。後至沉淪,山中無賊,世人心中有賊。及至末世,山中和世人心中皆有賊,於是天下大亂。
上文乃黑風山碑銘,不知何人所立,不知何時所立。
一老賊偶爾尋覓,大喜,招附綠林,占山為匪,來去如風,殺人如麻,黑風山從此名震天下。
天下九州,龍州居中,內四州為:西州雍州,北州燕州,東州杭州,南州荊州;外四州為:西北伊州,東北鬆洲,西南滕州,東南廈州。至於黑風山在天下九州何處,皆各說紛紜,莫衷一是。
後世天下因時而治,因地製宜,天下州府變動,然而九州格局已然存於石碑,石碑記文於身,曆朝曆代土匪,推崇石碑,每每誦吟幾遍。
那石碑置身於草莽,獨具文華,欣然文采,加之黑風山峻峭秀麗,雲遮霧霞,獨享天地靈氣,石碑便漸漸有了靈性。
經曆亂世治世輪回,草莽嘯聚山林,其中或有經世抱負之輩投身軍伍許國,功成名就之時,攜帶名仕文人重遊黑風山,感歎於銘碑之前,暢談天下大道,辯論人世感悟,石碑默聽銘記,萌生史記宏願。
黑風山綠林好漢故事,自開源及至終結,幕幕在前,波瀾曲折,殘暴,懦弱,淒慘,絕望,囂張,低沉,重義,薄情,忠貞,背叛。石碑兀自感歎,決意記載,卻不知從何說起,索性從源。一筆一鑿,刻於背麵,最後篇幅冗長,石碑背麵版圖有限,不堪記錄,隻好抹去重寫,選擇其中最奇絕一事,詳細構思,記錄傳世。
然而石碑老派,仍用九州格局,本是荒野自習文字,聽得曆來石碑前文人斷續教導,不知經儒史脈筆法,不知皇朝天子年號。隻講個故事背景,是在天下將要大亂之時,出現流民,其時黑風山受神力劫掠,石碑隨之幾乎殞身。
一幕喚醒石碑:數百名匪眾,衣衫襤褸,攔住道路,騎著瘦馬,從山林衝出,一扛旗嘍囉將黑風山綠林旗幟揮舞招展,大喝一聲:黑風山好漢在此。
石碑醒來,發現被圍之人,才是黑風山主人,搜尋黑風山主人來曆,翻閱主人故事,從狐嶺關開始,那主人一心尋找黑風山。石碑大喜,自己和黑風山拯救,重現天下,將有眉目。
始於狐嶺關,逐漸清晰展開。那石碑記鑿下一首黑風山詩詞,以此開篇:從營門出,黑風山營門大道。二十四騎淩煙,二十八將雲台。隻求明主,榮華富貴。隻做中軍,跟隨黑風劍指向。三十六道黃沙,七十二城踏平,黑風山冷,唯有舞劍。
畢竟黑風山重現之時,是天下綠林盛極之日,從此天下大亂,真龍天子將要問世,山河沸騰,生靈塗炭,黎明濃黑,白骨傾軋。黑風山好漢咆哮,似晴空霹靂。九州風雲激變,黎民百姓戰戰兢兢,婦女乳兒失手,嬰孺墜地亦不敢啼哭,老幼閉目流淚,引頸就戮,隻因黑風山綠林好漢來了。
這石碑究竟沾了點匪氣,渲染描述,嚇唬世人,心中竊以為得意,不過,此時黑風山不見蹤影,天下已然忘卻黑風山許久,隻剩餘點風聲趣聞。
一月,江湖上發生一起不起眼事件,在西南滕州,一處叫獼猴嶺的山頭,被一個流竄的綠林好漢搶了大當家位置。
那好漢武功高強,五位頭領加上眾小嘍囉都不是對手,擒拿不下,隻好認命,燒香禱告關二爺,歃血結拜,尊為大當家。
但那好漢,當了頭領,卻遊手好閑,不勤於攔路搶劫,卻頤氣指使奴役,眾好漢敢怒不敢言,原大當家,卻被降為三當家,其餘兄弟也都依次降兩級。
好漢跋扈,說是二當家容易背叛,惦記大當家地位,降為三當家,隻能先惦記二當家位置,眾綠林哭笑不得。
雖然排位變化,但一來沒有二當家,二來那好漢當起甩手掌櫃,山寨一切實權還在三當家手裏,隻是平白多一位需要伺候的爺,無可奈何,本來江湖就是服強欺弱的規矩。眼見過冬糧食消耗殆盡,開年劫道,獼猴嶺是否在新當家的領導下興旺,問前途,迷茫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