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自然的真諦
【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意譯:有這樣一種東西,它渾然一團,先於天地而生,安靜而沉默,傲然獨立而不會改變,反複運行而不回停止。它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親。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麼,隻能把它記作為"道"。勉強命名稱之為"大"。而大就會消逝,消逝就會疏遠,疏遠又會歸返。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世界上有此四大,而君王隻是其中之一嗬!君王要效法於大地,大地要效法於上天,上無效法於道,道則效法於自然。
【解讀】
2009年2月4號,一位優秀的組工幹部,中共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彥生因患腦動脈瘤,猝然去世。在向遺體告別那天,許多人自發趕來,送他最後一程。我們常說,看一個人,不僅要看他生前的風光,還要看他死後評價。前來送行的人說:"我們準備了500朵白花,不夠!1000朵,不夠!1500朵,還不夠!人們呼喚著他的名字,傳誦著他的事跡……"
王彥生是一位政績出眾的領導幹部,和他共過事的人說他"幹工作很有一套"。翻開他的履曆,我們可以看到:在涉縣,他建立了"村支部書記功績榜";在曲周,他開創了公開選拔任用幹部的先河;在叢台區,他推行街道"大工委"體製改革;在他擔任組織部長的11年間,一大批幹部憑實績、靠德才走上領導崗位……
王彥生的辦公室裏,掛著他的座右銘:"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曆盡滄桑悟然。"他去世後,邯鄲市委書記這樣評價他:"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幹事,堂堂正正做官,他用他的實踐踐行了這個座右銘……"
"凡事順其自然",這是一個根本,做到了"順其自然",就不難做到後麵的"五然"。"順其自然"這個觀念,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千百年來,影響了無數優秀人才。最早提出"順其自然"觀的,就是老子。"順其自然"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準則,接近於老子的最高觀念:道。
我們讀一下《老子》,就會有這樣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老子是站在天空中上與我們對話,我們在仰視他。他看得那麼遠,看得那麼透,不是一般人的境界能輕易達到的。這與孔子不同,讀孔子的著作,仿佛孔子就是站在我們身邊說話,孔子的話是那麼切近實際,真不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富於玄思。因此,我們要體悟一下老子說的大氣象平平淡淡,沒有刺激,也沒有誘惑,看著也不華麗,聽起來也不悅耳,可是就這個大氣象卻是經得住使用,經得住考驗,這些還真是老子的獨到見解。抓住了大氣象也是抓住了老子所說的那種走向順其自然的狀態。
《老子》中喜歡談論"道"。"道"是什麼東西呢?老子本人也沒有明確的給出一個答案。哲學家們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很多解釋,但是離我們的生活又太遠了。我們談論曆史的時候,有時候會說到某某皇帝是個"有道明君",某某又是個"無道昏君",這裏的道,和老子講的"道"有些相似的。從做事的角度出發,"道"可以說是領導者首先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工作中遵循的一種規則,一種態度,一種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把事情做好。這就是"順其自然"的道理,在治事上,這是一種謀略;在為人上,這是一種心境。
老子追求一種天下太平的生活,說白了,誰不願意天下太平呢。天下太平了,人民生活安定,國泰民安,是一種多麼美好的境界啊!當然,對於一般人來說,國泰民安並不是自己的任務。然而,治理一個國家和治理一個組織、一個單位道理是相同的。老子這些話對不同層次的領導者都是適用的。老子所說的"執大象",其中的"大象"就是"大道"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領導者要能夠呈現出大的氣象、大的形象來。有這樣的氣象,也就說明為政者的心胸有多麼寬廣,為政者的境界有多麼高。
在美國的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失敗者",有人專門統計了他的"失敗業績":
21歲,做生意失敗;
22歲,參加競選州議員落選;
23歲,做生意再度失敗;
26歲,愛侶去世,悲傷得幾乎自殺;
34歲,參加美國聯邦眾議員競選,落選;
36歲,參加美國聯邦眾議員競選,再度落選;
47歲,被提名副總統候選人,落選;
49歲,參加美國聯邦眾議員競選,三度落選。
他的遭遇,如果換成一般人,也許發生上兩三次就放棄了,從此過上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然而他卻能夠順應這些遭遇,或者說是"順其自然",一次次地失敗了再來。終於,在53歲那年,他當選為美國的總統,而且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就是亞伯拉罕·林肯。林肯沒有讀過《老子》,但是卻掌握了"順其自然"的真諦,終於創造了一個出身草根階層者的奇跡!人生和事業上的不幸,沒有能夠打到他,而是在他"順應接受"而不是"逆來順受"的心態中被輕輕化解。
林肯在擔任總統期間,也常常有這樣的表現。對於曾經的政治對手,林肯把他拉入自己的內閣,發揮他的特長;對於戰場上的逃兵,林肯一次次的赦免,不願意看到這些年輕的生命因為一時的怯懦而被結束;對於戰敗的敵人,林肯概不追究,有的還量才錄用。林肯的作風,真正達到了"執大象,天下往"的效果。
老子還經常說要無為,又要無不為,這不是矛盾麼?實際上,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就是要順著事物發展的狀態去做,不是讓你碌碌無為。大家都熟知"蕭規曹隨"的故事。
曹參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在秦朝的時候曾經在沛縣看守監獄。後來跟隨劉邦一塊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劉邦稱帝之後,論功行賞,曹參名列第二,功勞僅僅次於蕭何。因為曹參德高望重,劉邦就把他派去輔佐自己的長子齊王。他剛到了齊國後就發現這裏在經曆了秦末戰亂之後一片破敗,國庫空虛,人口也所剩無幾。曹參立刻意識到,麵對這個爛攤子就應該讓老百姓擺脫苦難,讓他們休養生息。以前騎在馬上得天下,現在情況變了,不能再騎在馬上治天下了。他立刻召集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者以及有學問的人聽聽他們的意見。可是召集來的人太多了,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意見,曹參還真是無所適從了。就在這時,他聽人說膠西的蓋公擅長黃老的"無為而治"、頗具治國才能後,非常高興,迫不及待的去拜見蓋公。蓋公看見曹參這樣誠心誠意,就語重心長的說,現在國家的情況如此,最好是采用清靜無為的做法。那究竟該怎麼做呢?蓋公解釋道:"隻要上頭官府清淨,不生事擾民,那麼下麵的老百姓就自然就會過上安定的生活了。老百姓安定了,社會也就自然發展了,國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參聽後非常高興,對蓋公自是欽佩有加,當即決定把他安頓在齊國,還把自己的房子讓出來給他居住,這樣就可以隨時詢計問策了。就這樣,曹參在齊國為相九年,采用"無為而治"的做法,不許官員擾亂百姓,對於那些做壞事擾民的官員則是嚴懲不貸,老百姓非常滿意,社會經濟也得到了恢複發展。
漢惠帝的時候,老丞相蕭何病危了,在臨死的時候惠帝親自探望詢問:"您死之後,誰是最佳的丞相人選?"蕭何毫不猶豫的說曹參可以擔任。當曹參得知蕭何去世之後立馬收拾行裝,並告訴周邊的人說要回去當丞相。果不其然,不久使者來到齊國讓曹參回去任職。他臨行之前還特意囑咐齊國宰相的繼任者說:"對齊國管理監獄以及市場的辦法,千萬不要隨便更改,否則就會出亂子。"
曹參回到朝廷擔任宰相之後,還是繼續遵循他在齊國的政策,並要求他們對蕭何所製定的法令政策全盤遵照,一點也不允許變更,之前的官員也是各司其職,對他們該處理的事情也不橫加幹預變動,朝廷中君臣一時相安無事。倒是在官吏的任免上,曹參選了一大批老成穩重的人,把那些能言善辯、舞文弄墨的刀筆吏都一概斥去。他整天喝酒聊天,看似無所事事,很多官員對此不理解。這樣,朝廷的大臣們坐不住了,他們看見新來的丞相整天這樣混日子,什麼事情都不管不問,非常著急,幹脆親自到丞相府來拜見,趁機提出忠告。曹參自然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不等他們談國家大事,就一塊喝酒,根本不給他們談國家大事的機會。後來,這些官員逐漸明白了曹丞相的苦心,也照章辦理事務,不再節外生枝了。
曹丞相的同僚們理解了,可是剛即位的皇帝不理解了,他就讓曹參的兒子曹窯回去探探口風,意思是說現在皇帝年幼,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需要丞相輔佐。可是丞相卻隻知道每天喝酒,怎麼能處理政務,安撫百姓呢?誰知曹窯不問則已,一問曹參就勃然大怒,破口大罵後竟然將之暴打一頓。曹窯挨打之後就回去向惠帝訴苦,結果惠帝更是莫名其妙了。第二天就專門把曹參留下問他為什麼打兒子。當聽說那是皇帝派去問的,曹參立刻跪下,然後就打了個比方,問惠帝比起來漢高祖怎麼樣,惠帝說比不上。曹參又問惠帝自己與蕭何丞相相比如何?惠帝覺得曹參比不上蕭何,因此,他就語重心長的對惠帝說,現在陛下繼承守業,更應該遵照先帝意願,恪守職責,遵照先前成例辦理。漢惠帝恍然大悟。曹參為相三年,政策一無所改。
隨著時代進步,蕭規曹隨早就成為保守僵化的代名詞,可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曹參能夠順其自然,充分發揮黃老之治的功用,休養生息,未免不是妥善的做法。像曹參那樣的丞相,能夠虛心接受蓋公的意見,明白順其自然的真諦,看似"無為",實際上是真的"無不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
淡泊無奇的心境
【老子說】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
意譯:天有無限那麼大,地有"永恒"那麼久。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長久,因為它們從來不在意自己的存在,不認為自己屬於自己所有,不為自身做任何事情。聖人們"見好"就抽身而退,也把自身置之度外,所以能夠身永存。這難道是因為天、地、聖人都無私嗎?不是的,這樣其實是成就了他們的"大私"?
【解讀】
西方人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聖經》裏說,上帝用六天的時間創造出了光明與夜晚、山川湖泊、草木蟲魚以及人類,所以在西方人的眼裏,上帝是最高最大的。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傳說,隻不過中國人認為是天地孕育了萬物,萬物的代謝,都由天地掌控,所以,天地在人們心中是最偉大的。可是,既然天地孕育了萬物,那麼為什麼會讓他們生生死死,來往不休呢?可見還真是有點問題。
這時,老子早就給出了一個答案。他說,天地能夠長久,是因為它自己不關注自己的存在,因此能夠無窮無盡,綿綿流長。當然,老子這裏注重的不是談論天地,而是說的"聖人"。他提出,既然天地這樣無私,聖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聖人總是以天下為先,以別人為先,而不考慮自己,因此才稱其為聖人。在這裏,老子還調侃了聖人們一下:聖人不是不考慮自己很無私嗎?不,這樣成就的是他的"大私"。不過,我們看來,這種"大私"恰恰是對人類社會非常有益的。
居裏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早年和丈夫皮埃爾·居裏一起進行研究的時候,就生活儉樸,不求名利。居裏夫婦成名後,各種勳章、獎章和榮譽紛遝而至,但是他們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有的甚至視之如廢物。1902年,居裏先生收到了法蘭西共和國大學理學院的通知,說是將向部裏提出申請,頒發給他榮譽勳章,以表彰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務請他不要拒絕接受。夫妻倆商量了一下,回信說:"請代向部長先生,表示我的謝意。並請轉告,我對勳章沒有絲毫興趣,我隻亟需一個實驗室。"一次,居裏夫人的一位朋友應邀到她家做客,進屋後看見居裏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居裏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驚訝地說:"這枚體現極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能得到它是極不容易的,怎麼能夠讓孩子玩呢?"居裏夫人卻說:"就是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這東西,隻是玩具而已,隻能玩玩,絕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遠守著它,就不會有出息。"這可以說是對名利淡泊到一定境界了,所以才能夠在科學事業上作出令人無法企及的成就。
我們假設,居裏夫人獲獎後,忙於出書、做演講,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那麼她的科學事業必將限於停滯,也許生前能夠熱鬧一時,但是在為人類作出是巨大貢獻和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必將改寫。對居裏夫人來說,是生前熱鬧一陣子很快被世人忘記合適呢?還是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在科學史上名垂千古合適?居裏夫人無疑選擇的是後者,她也許並沒有想什麼名垂千古,但是她的行動讓她做到了這一點。這正應了老子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此"能成其私"。如果從老子的視角去看,居裏夫人屬於"聖人"的層次了。
聖人是千古永傳的榜樣,孔子是聖人,但是老子所說的聖人卻與孔子有很大不同,因為孔子是儒家的聖人,老子所說的聖人是道家的聖人。儒家所說的聖人通常比一般人高明,他們能夠指導普通人的生活,並積極的投入到社會的洪流中去,就拿孔子當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一樣,遊說列國,闡發自己的思想。道家的聖人則不同了,他們還不太注重吃穿,對物質生活要求比較簡單,更注重的是精神與內心的修養。所以,老子說的聖人就不能誤解為孔子為榜樣的人,他們更有一種淡泊無奇的心境。那就是,總是以他人為先,以天下人為先,讓天下蒼生得利。
老子的這種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招募了諸多賓客,主持編纂了著名的《淮南子》,這本書反映了道家的思想。其中《道應訓》一文中,有公儀休相魯故事。大致是說公儀休在魯國做宰相,他非常喜歡吃魚,魯國的人知道後就爭著買魚獻給他,可是公儀休都拒絕了。他的弟弟疑惑不解,就奇怪的問:"您既然這麼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這是為什麼呢?"公儀休說:"就是因為我太喜歡吃魚了,所以才不接受人們送給我的魚吃。如果我接受了,必定不敢責求別人的不正當表現,那就會違法曲斷。倘若因違法被免去宰相的職務,即便是我喜歡吃魚,那些人也不會再送給我魚了。這時連我自己也不能供給自己魚了。如若當今我不接受別人送給我的魚,宰相的位子自然是免不去,即便不接受別人送的魚,我也能經常自己供給自己魚吃。這就是明著是為別人,實際上是為自己呀。這也就是老子說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公儀休的話深受老子的影響,因此他更加深切明白以天下為公,保持淡泊無奇心境的道理。古人對聖人的追慕,不僅僅是行動上的體現,還有那種對心境的錘煉。在中國古代官員仕途上,升遷有時是一種難以預測的事情,那就更需要官員用淡泊的心境處之。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態。大家都熟知,中國宋代曆史上著名的宰相司馬光,他曾經主持編纂了鴻篇巨製《資治通鑒》,可是他的仕途也是坎坷崎嶇,幾度升遷。失意時也曾一度消沉,但是他酷愛看書的習慣是改不了的,經常與一幫人喝酒論道,談古論今。在他升遷之後,經常日理萬機,閑暇之餘也會與那些昔日的舊友互通往來,鴻雁傳書。書信中不免喜憂哀樂,訴諸筆端,當然也有許多人慨歎懷才不遇,希望哪一天有人推薦一展抱負。司馬光對此都了然於胸,他也是有選擇的推薦了一些人,劉器之就是其中之一。
一天,劉器之來訪,司馬光就問他:"你知道我為什麼推薦你麼?"劉器之笑著回答說:"當然因為我們是老相識了。"司馬光聽後哈哈大笑,反問道:"我的舊友故交那麼多,若是僅僅因為思念舊友,朝廷裏不都是舊友故知了?"劉器之聽後一句話也說不上來,司馬光接著說:"當我賦閑在家的時候,你經常去看望我。咱們一塊坐而論道,互抒己見,有時還因為意見不同而爭得臉紅脖子粗。當時,我的心境不好,你卻經常寬慰我,鼓勵我。我當時無權無勢,是你在真正幫我。後來我做官之後,凡是那些與我有過一麵之交或者是數語的泛泛之交,都紛紛來信,要我提拔。隻有你從來不給我來信。你並不是那種因為我居高位就依附於我的人,對我無求,依然能夠安心做學問!對失意的人照顧有加,並不打擊。對得意的人並不吹捧,這就是你與其他人最大的差別,因此我就推薦了你。"劉器之聽後,不禁慨歎司馬光對他理解,他也對司馬光加深了認識。
劉器之正是因為有如此心態,才會被司馬光推薦。"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話真是透徹。劉器之的表現可能是自己沒有刻意去這樣做,那是長期錘煉養成的,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逐漸由凡入聖,暗合道家聖人的軌跡。
縱觀曆史,很多聰明誌士都由這種表現,明朝皇帝朱元璋手下的謀士劉基深受器重,朱元璋曾經稱讚"他是我的張子房"。我們都知道,張良曾經幫助漢高祖劉邦出謀劃策,打下了天下,明代的劉基也是統領全局,料事如神,他為人正直,嚴明執法,寬以待人,也不居功自傲。
朱元璋奪得天下後論功行賞,劉基更是堅決辭受,當朱元璋讓他當丞相時,劉基卻推辭說自己好直言,別人很難看慣,又不善於處理繁瑣事務,不適合做丞相。朱元璋就封他為弘文館學士,次年他就辭官回鄉過上了平民般的生活。很多地方官員前來拜會,他都閉門不見。後來一位縣令為了見他竟然化裝成普通百姓,劉基對百姓熱情招待,就讓廚房的人招待客人。當這位縣官表明自己的身份後,劉基大吃一驚,再也不與他見麵了。人們常說劉基善於韜跡,就是那種希望過上平淡的生活,並擁有淡泊無奇的心境吧。
所以老子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隻有能夠放下一些人們所追求的"私欲",才能成就"大私"。淡泊無奇不是禁欲修行,而是能夠時刻不忘記自己的角色和目標,抵禦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在自己的領域裏不斷攀升。這樣,能夠成就的才是"大私",對社會、對他人都有益的一種"私"。
寵辱不驚的情態
【老子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第13章)
意譯:虛榮和羞辱使人困擾,人們常把人生中的一些大患看的像自身一樣重。為什麼虛榮和羞辱使人困擾?因為追求虛榮,躲避羞辱,得到它困擾,失去它也困擾。所以說虛榮和羞辱使人困擾。
【解讀】
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有一位老童生,考了大半輩子,也沒有考上秀才。最後,他還是和兒子一起去參加科舉考試了。也許是失望太多的緣故,放榜的那天,老童生自己都不敢去看榜,隻是讓自己的兒子去看看。兒子看榜回來,老童生正在洗澡。兒子興高采烈地告訴他,我考取了,是第幾名。看著兒子的樣子,老童生臉一沉,訓誡兒子,考取個秀才,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兒子趕緊收斂笑容,告訴父親,你也考取了,是第幾名。老童生聞言興奮地從澡盆裏跳出來,沒穿衣服就跑到院子裏大喊:我考上了!我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