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恢複往日繁榮,朝廷內部在治國方針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並就一係列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史稱“鹽鐵會議”。
經此一事,製度穩定,綱要明朗,前景可待,大漢王朝煥發出久違的生機!但是,也因權力的此消彼長,為宮廷政變埋下了隱患!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
霍光以昭帝的名義,令丞相田千秋召集朝廷文武百官和天下賢良、文學彙聚皇城長安,共同商議鹽、鐵、酒等官營政策。以霍光為首的罷黜方和以上官桀、桑弘羊為首的維護方,就各種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展開了正麵對決,三大輔臣,首當其衝。
桑弘羊作為財政大臣,先後發言一百一十四次,維護官營政策。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先帝采納臣之建議,實行鹽、鐵、酒等官營政策,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為開疆辟土奠定了物質基礎……”
“治民之道,不在教化,而在法治,官營政策正是把握國家經濟命脈的法治之舉……”
“當世之務,後世之利,如今大局已定,理應遵循舊政,充實國庫,再圖大業……”
……
上官桀壯誌豪言,全力支持。
“所言甚至,官營政策,行之有效,天下共睹!”
“我等應輔助皇上繼續推行,擴大財源,厲兵秣馬,再擊匈奴,永除邊患……”
……
以上官桀、桑弘羊為首的維護方,堅決捍衛武帝舊政,充分肯定了官營政策、加強皇權、征戰匈奴等內外方略的不可替代性。
霍光據理力爭,當仁不讓。
“高祖時期,奉行無為而治,甚少幹預工商,因而經濟發展迅速,文景兩朝,百姓富足,國家安定……”
“先帝即位,外有匈奴侵擾、不得不伐,內有政治需要、不得不變,大興功業必然帶來財政吃緊,為使祖輩基業長治久安,開始對工商采取幹預政策。雖然財政收入增加,但也弊端百出,財富逐步集中於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賈手中,從而剝奪了中小階層的利益,農民負擔日益加重……”
“先帝已在《輪台罪己詔》中明確指出,‘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結合當今局勢,官營政策積弊已久,官商勾結,營私舞弊,欺上瞞下,與民爭利,我等應輔助皇上合力罷黜,推行新政,重拾教化,與民休養,恩澤四海……”
……
受邀前來的賢良、文學,共計六十餘人。賢良是已經取得功名的儒生,文學是在學問上有一定成就的名士,都不屬於朝廷官員。
這股來自基層的活躍力量,首次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們深知好大喜功的政策給民間造成的危害,作為黎民百姓的發言人,反映了群眾的呼聲,提出了寶貴的意見,開創了“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先河,為中國封建曆史的皇權統治文化描繪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