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身染重疾,自知時日無多,病中親自為時年十六歲的太子劉徹主持加冠禮,即成年禮,較《周禮》所載“男子二十而冠”整整提前了四年。天子諸侯多有臨危受命,年少之軀肩負國運家祚,為親攬朝政,免大權旁落,此舉無可厚非,況且有例在先,周文王十二而冠,周成王十五而冠,皆以明德彰於後世。不久,漢景帝薨於未央宮,享年四十八歲,諡號“孝景皇帝”,葬於陽陵。太子仰承天命,甲子登基,是為漢武帝。自此,開始了他君臨天下的輝煌人生。

漢武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政治上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文化上倡導董仲舒的方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改善馭民之策。軍事上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另外,設置中朝及刺史監督官員,首建察舉製度選拔人才,開辟絲綢之路,頒布太初曆,創立年號,興太學,各個領域均有突出建樹。在他的統治之下,完成了由文景之治向漢武盛世的過渡,西漢王朝達到鼎興時期。

《漢書》有雲:“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谘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然而,這位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的大漢天子,威強一生,征伐四方,終究逃不過英雄易老、韶華難再的悲苦。桑榆日晚之年,窮兵黷武,剛愎恣睢,迷信多疑,妄求長生。恰有邪佞小人,生逢其時,應運騰達,巧立名目,諂媚惑主。看似平靜的京都長安城內,一場動搖國本的腥風血雨驟然而至,一眾後輩晚生的多舛命運就此輾轉!

軒然大波震驚朝野,血流成河怨聲載道,麵對岌岌可危的豐功霸業,漢武帝幡然悔悟,不得不以輪台罪己的方式平息眾怒,臨終之際,立子殺母,托孤權臣,幼主即位,不幸早殤,身後無嗣,早已今非昔比的大漢王朝再度風雨飄搖,在黎民百姓眾目睽睽之下,在文武百官殷殷期盼之中,力挽狂瀾的重擔竟然落在年方碧玉有名無實的先帝皇後身上!

她,七歲立為皇後,入主椒房殿,鸞膺璽綬,母儀天下。十六歲尊為皇太後,移居長樂宮,代掌鳳印,主持中饋。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曆史中,最年幼的皇後,最年輕的皇太後。於國家危難之計,於乾坤動蕩之時,兩度臨朝,廢立新君,平衡宗族,掣肘權臣,久襄內治,夙著芳型,為劉氏皇朝昭宣中興的史冊上留下了溫柔的一筆。

然而,作為全天下地位最尊崇的女人,看似站在權勢的巔峰之上,實則處於命運的驚濤之中。除卻居高臨下的光鮮亮麗,滿腹事急從權的無可奈何。人前無懼歲月更迭的現下安好,人後隔窗聽斷更漏的徹夜難眠。長廊的風不小心揭開時光的麵紗,回眸望去掩藏著清一色的孤獨。父族曾風光顯赫,政鬥失敗被誅,母族亦權傾朝野,罪涉謀反滅門,深曉宮中險惡,自知處境孤危。任重道遠,如履薄冰,心事難寄,獨語斜闌,諸般落寞由誰來和,才能放下平生矜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