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上官氏源於羋姓 倆兄弟喜歡學妹(1 / 3)

丙申肖猴年的農曆十四,“我”應上官家族理事會會長上官道輝同誌的邀請,乘車來到了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與我們同行的還有邵武市和平《上官氏宗譜》十三修理事會編纂組主編——上官道興老師。

到了坎下村的前山坪,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朱甍碧瓦、層台累榭的“上官家廟”,本就對古代上官家族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我”,敬仰之情溢於言表,不禁對它竦然起敬、奉若神明。

走進“上官家廟”,在道興老師的陪同下,“我”細看著上官姓氏的由來。

原來上官氏族源於羋姓,是以官職命名的複姓。春秋戰國時,楚莊王的小兒子名曰子蘭,官拜上官大夫。

唐時,上官氏已出現於中原的河南地區,並在河南的陝縣出人頭地,太宗貞觀年間的文學家上官儀就是河南陝縣人。

唐末紛亂,逼得中原民眾大舉南遷,上官家族受其影響,來到福建邵武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此後上管家族名人輩出,唐有才女上官婉兒,宋有龍圖閣侍製上官均,明有宮廷畫家上官伯達……

細瞅著上管家族的文字介紹,“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停留在介紹上官均的文字板塊中:上官均,字彥衡,宋邵州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人,乃尚書職方員外郎上官凝(字成叔)次子。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中榜眼,與葉祖洽同榜。應試時,考官呂大臨、蘇軾都評定上官均為第一名,但因策論有詆毀王安石變法,被主考呂惠卿改為第二,卻把葉祖洽列為第一。初授承務郎大理評事,朝中一些大臣認為他“經學通明”推薦他,被授以國子監直講,後升監察禦史裏行,以論蔡確用刑獄峻刻,被蔡確所嫉恨,降為光澤知縣。在任中,禁淫巫,刨義、社倉,政績卓著。元佑元年,上官均再任監察禦史,當時有人用詩賦考試士子,罷黜經義。上官均力爭經義為主。並力主裁減冗官,廣開言路,反對青苗法,是當時最敢直言的諫官員之一。時西夏進逼蘭州,他建議朝廷治兵積糧,力圖固守,既保蘭州又固熙河防守。累官侍禦史,大理寺少卿、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給事中、朝議大夫,進爵曆陽縣開國男。上官均在任朝廷諫官時,先後參罷了首輔大吏蔡確、張璪、蘇轍、李清臣等。至政和中期,以龍圖閣待製致仕,卒年七十八歲……

認真地看著板塊中的每行文字,上官均的傳奇故事情不自禁地在“我”的腦海裏斷湧現,使“我”的的內心異常激動,仿佛身處北宋時年代且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趙頊即位,廟號“神宗”,改元“熙寧”,由於趙頊對疲弱的政治製度深感不滿,且素來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在登位後立即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時年夏日的一天,和平坎下的前山坪水口處,有個大約十來歲的孩子抱著已經死去的母親哭得死去活來。

孩子乃歸化(現在的泰寧)城關葉家窠人,孩子是因父親染霍亂去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才跟隨母親背井離鄉來到此地。

哪知母親也染上了父親的孬病,死在了前山坪的水口之地?前山坪的鄉親們,生怕霍亂進入村裏,把這孩子堵在了水口之外。

由於上官均的父親上官凝常年在外做官,母親高氏菩薩心腸,她不但讓家丁幫助孩子火葬了母親,還將這孩子領進了自己的府裏。

孩子隨即跪在高氏的腳下,望著高氏他聲聲地呼喚母親,見孩子失去雙親,孤苦伶仃,高氏對著孩子點頭答應收為義子。

這個孩子姓葉,名祖洽,字敦禮。是為高氏的義子後,敦禮便和彥衡一起進入書院學習。

和平書院為五代後唐工部侍郎黃峭棄官歸隱時所創建,書院的院長黃其中乃黃峭的第六代孫,膝下一女黃梅英,不但長得 娉婷嫋娜、麵若桃花 ,而且能詩善文、蕙質蘭心。

彥衡、敦禮、梅英同歲,彥衡的月份最大,敦禮其次,梅英最小,五年後,三人的學習成績不相上下,彥衡、敦禮皆喜歡自己的學妹黃梅英。

黃其中十分意中彥衡、敦禮,尤其彥衡他更加喜歡,不是因為彥衡父親當官有著顯赫的家庭,而是因為彥衡金玉其質的品質和表裏如一的性格。

彥衡的母親高氏將次子、義子與黃院長女兒黃梅英的情感糾葛,寫信告訴遠在千裏之外的丈夫,上官凝隨即回信做出次子彥衡讓步的決定。父親的理由是:義子祖洽失去雙親,義父、義母理當為他做主,若是讓彥衡娶了黃女,祖洽的心裏定然悲不自勝、疾首痛心……

高氏將丈夫的回信呈與書院院長,黃其中問了問身邊的女兒。梅英一時難以抉擇,隻能一句:“但憑父親做主,女兒遵從便是。”之後便麵若桃花,羞羞答答地低下了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