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愛語,學習關懷;
學習應對,學習忍耐。
【提要】
過去禪門大德們,搬材運水、典座行堂、種植山林、牧牛墾荒,甚至米坊篩米、修鞋補衣等,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所謂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薄、無信無義、無道無德、慳貪吝嗇、陰謀算計;心性品德上的缺點不去除,正如碗盤未洗,肮髒垢穢,如此怎麼能用來盛裝佳肴供人受食呢?所謂“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做人無愧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如此修行,才是真修行也!
【正文】
一般人談到修行,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修行若不是在佛堂裏誦經拜佛,就是到深山裏遺世獨立,不食人間煙火,這就叫作修行。其實,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真正的修行,要從生活的做人處世做起,你待人慈悲,就是修行;你能負起應負的責任,就是修行;你的言行舉止安詳從容,與人和樂相處,也是修行。修行不是口號,不是儀式,而是從身心行儀裏流露出來的道德、涵養,這才是真修行,所以離開生活,離開人間,別無修行可言。
至於如何在人間修行?以下有四點意見:
第一,學習愛語。俗語說:“好話不怕千回說。”一個人要做人成功,愛語要說得多;工作要做得成,愛語也不能少;凡是所行所做,對待朋友,都要有愛語。世間沒有人不喜歡聽好話,一個人常常說好話,就會變成好人,所做的事就會變成好事,當然別人也喜歡你這個好人好事。所以,平時要多說愛語,多說讚美的話、尊重的話、成就別人的話,這些都是多多益善。甚至,有時說一些不切實際的讚美,來替他人戴高帽子,也未嚐不是一種美德。
第二,學習關懷。對人有了愛語,還要有切實的行動,用真心去關懷別人。比方說,力量不足的人,給他一些助力;財力貧乏的人,給他一些布施;學問不夠的人,傳授他一點知識;技藝不精的人,教導他一些技能。懂得關懷別人,這就是慈悲,就是修行。
第三,學習應對。一個人即使學富五車,不懂得應對,總是愚人。平時待人處世,舉止進退,都要懂得分寸。當人家待我一分好,我要加倍對他;別人跟我說一句話,我要回應他兩句;別人給我一次微笑,我要報以兩次、三次的微笑。一個懂得應對的人,人際關係必然和諧。
第四,學習忍耐。在生活、工作裏,最大的力量就是忍耐。忍耐可以激發心中的力量,有力量自然就不會煩惱、不會動心、不會起嗔,且能愈挫愈勇,忍到最後就有智慧看世間萬象,這就是最大的修行。
所以,如何在人間修行?有以下四點看法:
一、學習愛語。
二、學習關懷。
三、學習應對。
四、學習忍耐。
【思考】
1.本文說,在人間修行要學習什麼?
2.為什麼離開生活,離開人間,別無修行可言?
3.何謂“愛語”?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
4.當你覺得力量不足時,你會做什麼?
5.為什麼說最大的力量是忍耐?
【延伸閱讀】借假修真
身為苦本,欲是根源;
身為何物,雲在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