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與資料介紹 偉大的抗日戰爭(1 / 1)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實際上,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就開始在東三省蓄意製造衝突。1931年11月4日,發生在黑龍江省泰來縣江橋鎮的江橋抗戰,在時任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指揮下雖然失敗了,但卻是中國人民正麵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戰役,因此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日本先後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熱河、察哈爾兩省。至1937年擴大為全麵侵華戰爭。對於最早失陷的東北三省來說,抗日是從1931年到1945年,長達14年之久。

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以兩國宣戰日算起,中國抗日戰爭曆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裏,戰爭擴大到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而中國戰場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戰場。最後,日本節節敗退,戰爭以同盟國勝利而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新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至此,日本帝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

除了國民政府軍事力量外,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正規軍事力量還損失了584267人。其中包括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的損失,但不包括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中共武裝力量的損失。具體損失構成如下:

陣亡160603人

失蹤87208人

被俘45989人

負傷290467人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

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