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大結局(1 / 3)

建安八年末,楚王孫權率領在魏楚南北對抗之際,集結大量兵卒,從江陵以快船,突入蜀中。

魚腹口守將被水軍大都督甘寧,當場斬殺,大軍一路沿江東進,抵達江州。

江州郡丞李嚴,本為南陽人,在甘寧勸說下,執劍斬殺江州郡守,迎楚軍入川。

蜀中之地,河渠縱橫,楚軍由於輪槳的便利,無論順流還是逆流,皆是暢通無阻。

於是,孫權在拿下江州後,直接兵分兩路,一路從江陽、僰道、南安、犍為入成都,另一路由墊江、北上安漢、閬中,直奔蒹葭城下。

中軍將軍魏延合威北將軍文聘二軍,北上廣漢郡,攻蒹葭關。猛武將軍董襲留江州,配合李嚴平定巴郡諸縣,解煩將軍潘璋留犍為郡平定諸縣。

征南將軍朱然在水軍副都督蔣欽的配合下,率軍攻益州南部,牂牁、越巂二郡。楚王孫權則率領水軍都督甘寧和征西將軍陳武一同攻入蜀郡,兵臨成都城下。

雖然劉璋對益州失守這件事情,早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可當孫權當真這麼迅速抵達成都城下的時候,他還是有一瞬間恍惚的。

最近數年,隨著南方楚國政權的誕生,他也曾想過割據蜀地自立為王,隻是礙於名望不夠,想要有機會打一場蜀地保衛戰,以勝利來換取他蜀王的名號。

所以,劉備攻擊蒹葭關的時候,他才會將手中的兩員大將,嚴顏、張任一同派去。原先他想著孫權即便從秭歸攻來,也不會這麼快就攻入益州腹地的。

他一定還是需要些時間的,然而現實卻告訴他,孫權可能對益州圖謀已久了。劉備剛剛開始攻擊蒹葭關沒多久,楚軍就發動了對益州的攻擊。

楚軍新式戰船,沿江西進,一路上益州隘口根本無法阻擋,強大的舟船加上強悍的軍事力量,幾乎隻是在轉眼間就將蜀地兵卒打的潰不成軍。

成都城樓上

默默看著城下旗幟分明、軍甲嚴整的楚軍,良久,劉璋幽幽的歎了口氣。在益州從事王累的百般苦勸下,劉璋還是選擇了開城投降。

隨著劉璋投降命令下達,跟隨在他身後的一眾黃權等文士,盡皆北上的低下了頭。其中一名麵上略顯醜陋的文士,目光中卻露出些許光芒。

此時,不是旁人,正是益州從事張鬆。環顧眾人,張鬆迅速在人群中尋找到了好友,法正。

法正此時正和同鄉孟達一起,他與孟達以及如今在成都的許多人一樣,都屬於當初從東州避難過來的。劉焉在時,為了壓製蜀地豪族的勢力,特地將他們這些東州力量聚攏在一起。

以用來製衡蜀地本土勢力,當然這其中以軍事力量為住,可如今楚軍攻入蜀地後,法正也不知道他們這些東州士子前途會怎樣。

其實,近幾年在蜀地的士子們也聽聞到孫權的一些用人之道。從孫權如今麾下勢力來看,其實能為他做出貢獻,被他用的上的人,他都會予以庇佑。

也就是說,隻要是無條件支持孫權的,都會獲得相應的利益。至於地方州郡豪族世家,從孫權起家來看,其實他並不是很倚重世家的。

今天,孫權所擁有的一切,除了當初從孫策手中接手了部分兵力,其他所有的軍事力量和文士集團都是他後來一步一步慢慢組建的。

包括北方文士集團,江東、荊州文士集團等等。對於這些,孫權其實一直都有著包容的態度去任用的,許多時候,任人為賢居多。

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孫權對於軍權的極致掌控。

從任用年輕將領,解除鎮壓宗族兵權開始,孫權每一場戰役都是身先士卒,穩定孫氏舊將周瑜的心,收複廬江上甲統領陳武,破江淮、廣陵,收兵卒數萬,嚴加訓練。

迫降丹陽山越悍卒數萬,以心腹將領委以訓練。以軍屯的模式,訓練新軍的軍心力。破黃祖對江夏的侵略,收江夏、長沙、桂陽、零陵諸郡。

收服荊州猛將黃忠、甘寧、魏延等,擴充麾下實力。安撫收用當地豪族士子,征集荊南兵卒,不斷擴大孫氏在荊州的影響力。

破交州,收名士;破劉備,囚關羽;破荊州,降世家。隨著孫權的一步步推進,他統治的地盤越來越大,手上可以用的賢才越來越多。